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度 > 关注 > 正文
比奢侈品酒的降税,什么更重要?
来源:  2015-12-21 09:23 作者:
   对于未来或许执行的奢侈品酒的降税,业内人士看淡其短期对行业的影响,但是对未来的产业安全都高度关注,认为尤其不能成为未来再次降税或者一般进口酒类降税的导火索,应继续推动国内酿酒产业的安全发展。

  当记者问及当前进口奢侈品酒类的税率是否高时,王祖明表示,高不高的标准要从保护本国产业发展来看,时下,中国的葡萄酒产业正是需要保护和扶植的时候。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因此税率并不高。

     王祖明告诉《华夏酒报》记者,近年来,虽然我国葡萄酒产业快速发展,但因起步较晚,产业基础薄弱,与葡萄酒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产业基础差、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仍然存在。在国外,葡萄酒产业作为农业进行补贴,而在国内,葡萄酒产业则作为工业门类,并要征收较高税收,因此,国内外葡萄酒的发展地位和水平存在差距,生产成本上也并不具有优势,中国葡萄酒产业整体实力的提高还需要经过几年的努力。如果进口葡萄酒关税进一步降低,将对我国的葡萄酒产业产生较大冲击,中国企业培育的消费市场,将可能被价格低廉的进口葡萄酒瓜分殆尽。

     广东省酒类专卖管理局副局长、广东省酒类行业协会会长朱思旭认为,进口葡萄酒的关税进一步下降对国产葡萄酒产业将是致命打击,进口葡萄酒的关税不应该再下调,国内的葡萄酒产业不应该成为国家经贸谈判的牺牲品。

     根据相关贸易谈判,自2009年,中国从新西兰进口葡萄酒关税从20%下降至12%,2010年和2011年分别下降至8%和4%后,2012年中国将对新西兰的葡萄酒实行零关税。

  届时,将刺激新西兰葡萄酒在中国的进口量迅速增长,加剧目前国产葡萄酒同法国、西班牙等旧世界葡萄酒和智利、澳大利亚新世界葡萄酒的竞争压力。

     据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葡萄酒进口量为28.613万千升,比2009年大增65%。其中,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的进口量比2009年增长超均过7成。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梅新育认为,在产业发展政策框架下的成功贸易政策,应当着眼于促进本国产业发展,以及满足国内居民的必要消费需求,而不是满足其追求西方名牌之类虚荣的消费欲望,贸易政策不应以便利、满足这种对外国时尚消费品的盲目追捧为目标。

  文章来源中国酒业新闻网一般消费品更应降税

     虽然进口奢侈品降税争论得异常激烈,但是一些分析人士则认为,奢侈品海外消费存在复杂原因,不能将国内外售价差简单归结为关税问题。

     梅新育指出,不少人认为关税是导致进口奢侈品在国内售价偏高的主要原因,降低进口关税有助于拉平与国外同类商品价格。然而,关税之外的其它流通环节成本也是造成奢侈品在华售价高的重要原因,不能简单将高售价归因于关税,最重要的还是中国部分消费者盲目崇洋,给进口奢侈品价格“火上浇油”。所以,即使降低进口关税,奢侈品国内售价也未必会降低。

     王祖明认为,对于部分奢侈品,消费者选择在国外消费有着关税之外的原因,消费者可能要考量原产地、工艺,甚至商业环境、流通成本等因素,价格反而是次要因素。以奶粉为例,由于“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虽然国外的奶粉价格高出国内很多,但是国内不少消费者仍然愿意购买进口奶粉。

     一些分析人士认为,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应该过多鼓励奢侈品消费,应促进一般消费者的消费,毕竟奢侈品消费不是社会主流消费,并且长期以来,由于内外贸政策的差异,一些产品出口国外的价格低于国内销售价格,不少消费者还要跋涉海外回购国内商品,因此,降税应从一些日常消费品开始。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此前对媒体表示,现在进口税的征收模式已经跟不上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不少产品已经不再是奢侈品。但因为进口税率过高,国外中低端产品到国内也变成了高档商品,这是不合理的现象,而这些不合理就提供了税收减免空间。奶粉、洗化用品、钟表、服装、进口箱包等都应降税。

     目前,这场进口奢侈品降税的风波依然悬而未决,但是酿酒行业应早做规划,积极应对国外奢侈品酒的冲击,关注中长期进口酒对高端消费群体的竞争,尤其是今后国家在制定相关国际贸易政策时,酿酒企业应积极配合中国酿酒工业协会、中国酒类流通协会等行业协会和组织,积极将行业发展情况上报给国家部委,供国家部委决策。

     据了解,2010年商务部与澳大利亚贸易谈判进口葡萄酒零关税问题时,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就曾表示其不利于行业发展,并递交了书面材料供商务部参考决策,目前零关税政策仍搁置未最终确定。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律师告诉《华夏酒报》记者,一旦奢侈品税正式下调,由于此举属于抽象行政行为,不能进行行政复议,企业只能提建议,一旦建议未被采纳,将必须执行该政策,因此相关产业企业应“早下手”。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中国酒业新闻网。
编辑:卢静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