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度 > 关注 > 正文
奢侈品降税悬而未决,即使降低对酒业短期影响不大 酿酒
来源:  2015-12-21 09:23 作者:
  时至今日,长达一年之久的奢侈品进口关税下调依然没有“尘埃落定”。

     而此前有消息称,酒类将作为第一批降税商品降税2%—15%试行。长期以来,我国酒类消费以白酒为主,国产的葡萄酒、啤酒、黄酒也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面对国外酒类品牌对高端消费群体潜移默化的营销渗透,酿酒行业需谨慎对待。



  业内人士指出,面对或将来临的进口奢侈品酒降税,相关部门更应该考虑酿酒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不能简单地只考虑税收问题。

  奢侈品降税两部委意见相左

     6月15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在媒体发布会上的一席话再度引发大家对奢侈品关税下调的猜测。姚坚称,降低关税是大势所趋,各个部门对此已有共识,将进一步降低进口关税,包括中高档商品的关税。

  据说官方达成的共识是“化妆品、烟酒等商品将先行,降低幅度在2%—15%,其中首先惠及高端进口葡萄酒与烟草”。



     而对此,财政部的官员称没有调整的计划。6月30日,财政部在其官网上转发了一篇题为《不应取消或降低奢侈品进口消费税》的文章。文章观点明确地表示:进口奢侈品征消费税不但不应降低,相反应该提高。

     文章分析认为,我国并没有将大多数从国外购买的奢侈品,如高档名牌服装、鞋、箱包等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且按照税法和海关法的规定,游客在国外购买商品携带或邮寄入境,只要金额超过5000元,回国后都要在入境口岸海关申报缴纳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对一些化妆品等还有进口环节消费税,而奢侈品一般价格都超过5000元,因此,此次即使降低奢侈品进口税对税收的影响并不大。

     此文一出,让“降低关税是大势所趋,各个部门对此已有共识”的奢侈品税下调再次成为争论的焦点。

     分析人士指出,两部委之所以难以达成共识,或许是因为财政部和商务部各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商务部希望扩大国内消费,并减少巨额奢侈品消费的外流,而财政部则可能更多考虑民生建设需要国家巨大财力支出的因素。

     而据世界奢侈品协会6月9日发布的报告,2010年2月初至2011年3月底,中国奢侈品市场消费总额已经达到107亿美元,而几乎同期中国人在欧洲市场购买奢侈品消费累计近500亿美元,是国内市场的4倍之多。

  降奢侈品酒税短期影响不大

     虽然此前的消息称,烟酒将作为第一批试行奢侈品降税的试点,但是业内人士一致认为,从目前国内奢侈品酒消费情况来看,降税短期内对酿酒行业的冲击并不大,但应警惕今后的影响。

     中国酿酒工业协会葡萄酒分会秘书长王祖明指出,由于奢侈酒消费是小众消费,降税后数量不会突然增加很多,但应注意警惕这一次降税后的后续影响。

   北京智邦达营销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健对《华夏酒报》记者表示,降低奢侈品酒的税收对国内酒类消费影响不会太大,尤其是对白酒行业影响不大。奢侈品酒的税收降低后,进口高端酒的量可能会增长,但不会很大,因为进口酒主要以独饮和夜场消费等为主,更加隐性,而白酒是显性消费;另一方面,白酒作为中国传统的酒类,是内生消费,而进口奢侈品酒是外生酒类,属于舶来消费,进口酒总体与白酒是两条“平行线”,二者之间的竞争并不激烈。

     张建同时勾勒了当前国内奢侈品白酒的分布情况。目前,严格意义的奢侈品白酒并没有,单价超过1万元的正常销售的白酒还很少,仅茅台酒较接近奢侈品。另外,五粮液、泸州老窖、洋河也具有很大潜力,因为白酒行业由价格决定价值和形象的特点,这文章来源华夏酒报些酒的价格都较高,并且具有一般奢侈品要求的独特技术、品牌、历史、产区等因素,这与尊尼获加、轩尼诗、拉菲葡萄酒等国际奢侈品品牌都关联独特产区、悠久历史的形态相类似。

     “洋酒企业已经非常了解中国市场,他们也不急于一时的增长,而是通过慢慢的渗透,大力做高端市场去塑造或者维护高端形象,而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年轻化和饮酒健康受到质疑等因素的影响,白酒的危机仍相对严重,未来,进口酒对白酒的冲击不容小觑”,张健认为,白酒企业应警惕洋酒企业潜移默化的销售方式。

  从事进口葡萄酒事业的金色名庄(北京)红酒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华伟告诉《华夏酒报》记者,高端葡萄酒进口到国内市场时,的确要缴纳高昂的关税,此外,按照法律规定,进口酒需要进行抽检,每批次商检要用去6瓶左右,而海关也需要6瓶来进行检验和备案,且同一批次不同年份、不同葡萄品种的酒都分开计算,一瓶高端葡萄酒都是几千甚至上万元,本来进口商一次不会进太多,这样一来平均到到岸的每瓶葡萄酒的价格大大增加。更为重要的是,香港实行零关税,部分奢侈品酒采用“水客夹带”“走私”方式进入内地市场,因此奢侈品降税对高端葡萄酒的直接进口数量影响不会很大。

  “税”是浮云,产业安全才最重要

   对于未来或许执行的奢侈品酒的降税,业内人士看淡其短期对行业的影响,但是对未来的产业安全都高度关注,认为尤其不能成为未来再次降税或者一般进口酒类降税的导火索,应继续推动国内酿酒产业的安全发展。

  当记者问及当前进口奢侈品酒类的税率是否高时,王祖明表示,高不高的标准要从保护本国产业发展来看,时下,中国的葡萄酒产业正是需要保护和扶植的时候。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因此税率并不高。

     王祖明告诉《华夏酒报》记者,近年来,虽然我国葡萄酒产业快速发展,但因起步较晚,产业基础薄弱,与葡萄酒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产业基础差、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仍然存在。在国外,葡萄酒产业作为农业进行补贴,而在国内,葡萄酒产业则作为工业门类,并要征收较高税收,因此,国内外葡萄酒的发展地位和水平存在差距,生产成本上也并不具有优势,中国葡萄酒产业整体实力的提高还需要经过几年的努力。如果进口葡萄酒关税进一步降低,将对我国的葡萄酒产业产生较大冲击,中国企业培育的消费市场,将可能被价格低廉的进口葡萄酒瓜分殆尽。

     广东省酒类专卖管理局副局长、广东省酒类行业协会会长朱思旭认为,进口葡萄酒的关税进一步下降对国产葡萄酒产业将是致命打击,进口葡萄酒的关税不应该再下调,国内的葡萄酒产业不应该成为国家经贸谈判的牺牲品。

     根据相关贸易谈判,自2009年,中国从新西兰进口葡萄酒关税从20%下降至12%,2010年和2011年分别下降至8%和4%后,2012年中国将对新西兰的葡萄酒实行零关税。

  届时,将刺激新西兰葡萄酒在中国的进口量迅速增长,加剧目前国产葡萄酒同法国、西班牙等旧世界葡萄酒和智利、澳大利亚新世界葡萄酒的竞争压力。

     据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葡萄酒进口量为28.613万千升,比2009年大增65%。其中,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的进口量比2009年增长超均过7成。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梅新育认为,在产业发展政策框架下的成功贸易政策,应当着眼于促进本国产业发展,以及满足国内居民的必要消费需求,而不是满足其追求西方名牌之类虚荣的消费欲望,贸易政策不应以便利、满足这种对外国时尚消费品的盲目追捧为目标。

  一般消费品更应降税

     虽然进口奢侈品降税争论得异常激烈,但是一些分析人士则认为,奢侈品海外消费存在复杂原因,不能将国内外售价差简单归结为关税问题。

     梅新育指出,不少人认为关税是导致进口奢侈品在国内售价偏高的主要原因,降低进口关税有助于拉平与国外同类商品价格。然而,关税之外的其它流通环节成本也是造成奢侈品在华售价高的重要原因,不能简单将高售价归因于关税,最重要的还是中国部分消费者盲目崇洋,给进口奢侈品价格“火上浇油”。所以,即使降低进口关税,奢侈品国内售价也未必会降低。

     王祖明认为,对于部分奢侈品,消费者选择在国外消费有着关税之外的原因,消费者可能要考量原产地、工艺,甚至商业环境、流通成本等因素,价格反而是次要因素。以奶粉为例,由于“三聚氰胺”事件的影响,虽然国外的奶粉价格高出国内很多,但是国内不少消费者仍然愿意购买进口奶粉。

     一些分析人士认为,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应该过多鼓励奢侈品消费,应促进一般消费者的消费,毕竟奢侈品消费不是社会主流消费,并且长期以来,由于内外贸政策的差异,一些产品出口国外的价格低于国内销售价格,不少消费者还要跋涉海外回购国内商品,因此,降税应从一些日常消费品开始。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此前对媒体表示,现在进口税的征收模式已经跟不上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不少产品已经不再是奢侈品。但因为进口税率过高,国外中低端产品到国内也变成了高档商品,这是不合理的现象,而这些不合理就提供了税收减免空间。奶粉、洗化用品、钟表、服装、进口箱包等都应降税。

     目前,这场进口奢侈品降税的风波依然悬而未决,但是酿酒行业应早做规划,积极应对国外奢侈品酒的冲击,关注中长期进口酒对高端消费群体的竞争,尤其是今后国家在制定相关国际贸易政策时,酿酒企业应积极配合中国酿酒工业协会、中国酒类流通协会等行业协会和组织,积极将行业发展情况上报给国家部委,供国家部委决策。

     据了解,2010年商务部与澳大利亚贸易谈判进口葡萄酒零关税问题时,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就曾表示其不利于行业发展,并递交了书面材料供商务部参考决策,目前零关税政策仍搁置未最终确定。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律师告诉《华夏酒报》记者,一旦奢侈品税正式下调,由于此举属于抽象行政行为,不能进行行政复议,企业只能提建议,一旦建议未被采纳,将必须执行该政策,因此相关产业企业应“早下手”。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王玉秋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