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国啤酒大麦进口量占总使用量的65%;而大麦的使用量是365万吨,做麦芽约320万吨左右,而啤酒企业自有的麦芽生产量大约有60万吨左右。但实际上,每年我国的麦芽需求总量大概280多万吨就已足够了。上述情况充分说明,麦芽、大麦的产量都是过剩的,处于产能和使用量大于实际需求量的状况。”白普一向《华夏酒报》记者介绍,由于供大于求,导致啤酒产业链上游的竞争异常激烈,甚至衍生出恶性竞争,麦芽企业依靠压低价格来抢占市场。而对于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原料采购不稳定等关键问题,则无暇也无力顾及,“长远来看,这不仅影响了原料行业的健康发展,对整个啤酒产业也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由于原料行业发展相对啤酒工业的滞后性,直接造成了我国大麦市场的二元化格局。“既要从国外进口,又有国产原料,随着国际市场行情的变化,带来了市场的不稳定和质量的难以控制。”白普一介绍说,比如2007年冬天到2008年初,啤酒大麦价格激增,当时一吨麦芽卖到5000元,很多啤酒厂难以承受,只好急剧减少用量,导致啤酒大麦的用量减少;但是,这一年国产大麦产量很高,达到300多万吨,供求落差导致啤酒原料生产企业和农民受到了很大损失。“产业链上游的不确定因素,使利润水平难以保障,上下波动,给企业经营带来了巨大压力,不利于啤酒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而在2010年,我国啤酒行业盈利水平有所提高,白普一认为,这与2010年11月份以前啤酒原料价格处于低位有关。2010年,中国进口啤酒大麦236.75万吨,比2009年增长了36.18%,全年文章来源中国酒业新闻网平均进口单价比上年下降9.42%,但自2010年11月份,大麦价格开始出现反弹,持续走高,2011年3月份,进口大麦价格同比上升43.5%。“这必将影响啤酒企业在2011年的盈利情况,必须重视原料成本大幅升高的预期。”白普一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