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是我国著名的粮食主产区,同时也是我国白酒生产的重要聚集区。2010年,全国白酒产量为890.83万千升,东北三省合计产量为126.97万千升,占全国产量的14.25%。东北白酒产业能够在全国占据重要的位置,正是因为该区域有着得天独厚的粮食资源,为酿酒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提到东北酒,人们自然地联想到“粮食酒”,正是缘于此,近些年来一些东北酒能够走出东北,并远销华东、华中、华北以及西北等地区,部分企业产品甚至远销到广东和海南。尽管东北酒给人们的印象为中低档,但是良好的品质和性价比优势,深受众多消费者的喜爱,这也使得东北酒成为中国白酒行业重要的一个版块,“粮食酒”已经成为东北酒版块的一张最有利的竞争“名片”。
东北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盛产玉米、高粱、水稻、小麦、谷子(小米)等粮食作物,这些作物都适合酿酒,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但是从酿酒对粮食的一些关键成分要求来看,这些具有广泛适用性的粮食还不能完全满足酿酒的需要,针对酿酒业而种植专用粮在东北地区还显得很滞后。
酿酒业与农业衔接和互动意识不足
酿酒所需粮食对粮食的品种、品质和出酒率等都有一定的要求,用不同的原料进行生产,就会产生不同的质量风格。酿酒行业上的术语“高粱香、玉米甜、大米净、小麦躁、糯米绵、大麦冲”就概括了几种原料与酒质的重要关系。
目前,东北地区种植的粮食广泛用于食用、加工、饲料等领域,酿酒企业每年所需粮食基本上从种植农户和粮食收储企业中采购,而且采购区域分散。由于不同区域种植的粮食品种上不尽一致,使得粮食品质有所不同,这就导致不同品种的粮食在出酒率和酒的品质上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
与四川、贵州等地相比,东北地区的多数酒企业在酿酒粮食的选择上比较随意,这与东北地区酿酒企业缺乏酿酒专用粮基地建设意识有关。
近年来,四川、贵州等地政府和相关企业,在酿酒专用粮基地建设上加大了投入,尤其在优质高粱的品种选育上,加大了科技投入,种植面积迅猛增加,这也为两地大力发展优质酒提供了保障。
东北地区的高粱种植面积和产量占据全国的6成以上,辽吉黑三省各自的西部地区是高粱的主要种植区,这些主要种植区很少有酿酒企业的种植基地,或者“公司加农户”的订单式种植模式。由于供需双方没有建立约束性合作,农民种植的高粱缺乏技术上的相应指导,在种子选择和田间管理以及施肥选择等方面没有规范性要求,因此品质也不尽相同。
加强专用粮基地建设推动酒业升级
四川、贵州等省积极发展酿酒专用粮基地建设取得的成功实践,东北地区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应该积极借鉴。这不仅可以推动酿酒业的产业升级,还可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值得欣慰的是,一些企业已经迈出了专用粮基地建设的步伐。2010年6月17日,黑龙江富裕老窖酒业有限公司与黑龙江省农科院签约,合作共建万亩有机绿色原料“龙糯一号高粱”基地,从此,富裕老窖原料供给从全部市场化选购转变成基地化专供,原料品种从被市场控制到自主择优育种,实现了酿酒用粮全部基地化。
至此,富裕老窖酒业在原料的发酵控制、风味物质的形成、功能菌群的应用等生命工程技术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突破,产品品质、风味风格有较大的提升,内在技术含量有很大的提高,产品附加值显著增加。
农业是东北的传统产业,也因此拥有全国最为优秀的农业科研院所,构成了多层次、多学科的农业科技网络和体系。辽宁省农科院、吉林省农科院、黑龙江省农科院以及沈阳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等在粮食育种与种植技术的研发上,都有着较高的造诣,这为东北地区发展酿酒专用粮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东北酒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好上述技术资源,借鉴四川、贵州等地以及富裕老窖酒业的成功经验,向打造科学的酿酒产业链方向迈进,共同担负起发展东北酒的己任,在酿酒专用粮基地建设上多下功夫,实现东北酒整体的转型升级。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王玉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