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度 > 关注 > 正文
泸州:三化联动,工业反哺农业
来源:  2015-12-21 09:23 作者:
  六条措施夯实专用粮基地建设

     《华夏酒报》记者看到,在泸州,“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工业反哺农业的工作思路,的确给这个地区的农村、农业、农民带来了福音。

     泸州高粱是酿造国家名酒“泸州老窖”“古蔺郎酒”的最佳原料。从2009年开始,泸州市就采取“六抓”打造酿酒粮食基地:泸州老窖重点向高端酒、有机酒发展,而有机糯红高粱是打造和提升“国窖1573”的主体原料,因此该区围绕国家级龙头企业——泸州老窖对有机原料需求,在通滩镇、石寨乡两个乡镇集中打造3万亩有机高粱生产基地,实行订单生产,为泸州老窖提供有机原粮;依托财政部有机高粱建设项目,对基地建设采取种子农药等补贴,充分调动农户生产积极性;在具体操作上采取“公司+科研院所+有机农场+农户”的运作模式进行,推进产业化经营;为促进基地建设,区、乡镇、村及社四级联动,深入田间开展培训和指导,提高科技的入户率,目前,共组织培训2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4万余份;组建高粱专合组织,以专合组织为突破口,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开展好服务,保护企业和农户的利益;打造核心示范园5000亩,推进基地向高标准、高起点方向发展。



     2011年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以16号文件的形式批复《关于四川省泸州老窖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的复函》,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农民主体”的原则。泸州市再次采用两种模式力促酿酒专用粮基地建设:一是采用“酿酒企业+基地+协会+农户”的运作模式,酿酒企业与基地乡镇(农户)签订种植订单,由酿酒企业直接收购或委托粮食经营企业代购代贮;二是采用“粮食企业+基地+协会+农户”的运作模式。由粮食企业根据酿酒企业签订的高粱需要量,与基地乡镇(农户)签订种植订单,粮食企业直接收购。

  泸州老窖:红粱基地给力“三化”联动

     2009年,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在泸州市通滩镇、石寨乡用“公司+农户+基地”这种模式打造了3万亩有机糯红高粱生产基地。通滩镇是四川全省乃至全国有名的本地青壳子洋高粱产业大镇。2010年,全镇高粱种植面积达2.5万亩,总产量达到6000吨。在苏嘴、砖房、开福、风光四村建立了集中连片的红高粱高产创建示范片5000亩,其中砖房村建设的“泸州老窖红高粱科研基地”100亩与开福村建设的“青壳子高粱种子生产基地”150亩两片核心攻关片,亩产可达300公斤。

     2009年,泸州老窖集团采取四项措施,逐步推进打造泸州市、四川省乃至全国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名酒行业有机高粮产业化发展基地的一面旗帜。

     2010年,泸州老窖集团积极响应四川省“建设千亿白酒产业,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的号召,致力于产业、资本“双轮驱动”,实现了产品经营、品牌经营、资本经营和谐发展,销售收入、利润总额、上缴税金均实现较大幅度增长。

     据悉,正在建设中的“四川省泸州老窖集团现代农业开发区”总面积近100平方公里,覆盖黄舣、弥陀、分水岭3个乡镇共27个行政村,集中连片建设高粱基地10万亩,形成了名酒带动酒业园区建设,名酒名园带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模式。

  郎酒:我们实现了“双赢”

     2010年1月19日,郎酒“二郎镇名酒名镇建设”工程启动。这项预计耗时8年、投资20亿元的庞大工程,将带动2万人就业。二郎镇依托郎酒厂和二郎镇酱酒基地原料所需,在全镇落实了红粮面积4116亩,成功打造出了3个优质红粮生产基地,亮出了农业品牌,推动了全镇农业经济的发展。

     四川郎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郎酒厂常务副厂长蒋英丽接受《华夏酒报》记者采访时说:“2010年我们实现了58个亿的销售收入,但是这些已经成为过去,对未来我们又有新的目标,我们会本着诚信、业绩、务实、创新的企业理念,坚持品牌、品质第一不动摇,坚持加强管理不动摇,坚持品牌升空、营销落地不动摇,同时打造好白酒名镇的中国特色。对未来我们也有一个目标规划,就是2012年力争实现100个亿,2015年力争实现200个亿,最终达到300个亿。”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王玉秋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