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度 > 关注 > 正文
地产二线品牌无法走出困境白酒业并购呈现“泸州机遇”(1)
来源:  2015-12-21 09:22 作者:

     泸酒好。可以说,全国各地的品牌酒业中,没有不含有一定泸酒基酒成分的。

     泸酒2010年产量近100万千升,为全国第一产酒大市,产量占四川全省的一半,但销售收入仅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仅占全国销售收入2700多亿元的1%多一点。在这个数字中,泸州老窖、郎酒贡献税收占了75%的比例,其他400多家酒业企业完成销售收入180多亿元,仅贡献税收比例的25%。不仅效益低下,而且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金、人才、环境等资源。

     究其原因,泸州大量的酒业企业没有品牌酒,只能搞散酒销售,获取低额费用维系生存,无法获取好的效益。

     泸州三令五申,要求泸州酒要走品牌战略,要发展品牌经济。然而,这些地产二线品牌酒始终无法做起来,原因何在?

     “牌子不同,销售状况就不同,你看我们酒的口味,与名酒到底有啥差别?我们自己包装成品牌卖不脱,可是人家拿去装在瓶子里就好卖。我做品牌酒,每年投入六七十万元广告费,结果连1000瓶酒都卖不出去。我们不卖散酒,有啥法呢?”正在准备全部下线品牌酒生产线的泸州某酒业有限公司面对《华夏酒报》记者时显得既无奈又痛苦,“在泸州,除了泸州老窖和郎酒两大名酒之外,可以说没一家地产品牌酒是做成功了的,个中原因不得而知。”

     谈起无法走出困境的原因,似乎都要归罪于名酒、大品牌酒给他们带来的沉重市场压力。然而,酒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代表一种礼仪、一种气氛、一种情趣、一种心境,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全国1.8万多家酒企业,大品牌却仅有50余个,怎么就已经一统天下了呢?

     所以,这种原因归咎显然是偏颇的。记者深入调查发现,地产二线品牌酒的困境其实是观念决定结果,做法决定差距造成的。

    习惯于单打独斗 不愿走向联合

     品牌是一项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的浩繁工程,是现实生产力,需要以严格的规制管理、运作,坚持长期打造和营销。

     泸州老窖、郎酒等名酒企业都是以集团化、规模化建制,以完善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专业的文化工作团队投入运作。不但建立起从企业理念、企业文化、品牌策划、品牌管理、品牌营销到市场营销管理的系统机构,而且还以一套系统、完整、科学、严格的制度予以约束。从企业老总到基层员工各负其责。在这一完整的管理体系中,企业老总不能随意下达指令改变公司既定方针,员工无法违反规制操作,整个公司几乎没有随意性。

     以灵敏的运作机制掌控市场、驾驭市场,不但对市场的变化有非常及时的信息反馈,而且对市场具有极强的预测力和控制力。如泸州老窖1992年推出“国窖1573”,10年后,再以“中国荣耀·泸州老窖”“让世界品味中国”等品牌号召力提升“国窖1573”价值;泸州老窖特曲创新开发为“泸州老窖金奖特曲1915、1952、1963”等等,似乎在10年前就预测到了其品牌在今天的走向,不断以创新的酒体、口味引导消费者,形成新的市场潮流。

     而地产二线品牌企业呢?

     单个企业没有这种实力,也不愿意通过相互参股等形式联合起来,组建起集团化、规模化企业,以整合人才、市场等资源走向品牌经济。

     长期在重生产轻营销思维影响下,地产二线品牌企业以“散、弱、小、乱”的家族型企业打天下。沿袭各自为战,我行我素的产销状态,醉心于对资金、信贷、土地、市场信息等资源的争夺战,不但造成资源浪费,还造成资源的较大缺口。

     在品牌企业将散酒利润压到很低的空间范围后,为维系生存,这些企业集中精力在如何降低成本、努力“傍”大企业销售散酒上;或者干脆酿酒、散酒销售、品牌代理什么项目都搞,能挣一点是一点。

     他们对品牌建设“心有余而力不足”,干脆不去思考了。即使是做品牌,如何架构组织结构、营销战略、营销系统、营销人员队伍,怎么策划、怎么运作、怎么管理,也是企业老板临时拍脑袋决定,一声令下就搞,一声令下就停,随意性极强。

[1] [2]

编辑:赵鑫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