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度 > 关注 > 正文
我在中石化“天价酒”漩涡中的10天(1)
来源:  2015-12-21 09:22 作者:
存放在库房的茅台已经被贴上封条
  鲁广余购买和出售高档酒的票据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script>

    编者按:中石化广东分公司“天价酒”事件,从一个网络帖子,到《人民日报》、央视、新华社等中央媒体高调介入,成为全国舆论高度关注的焦点,并最终导致中石化广东分公司总经理鲁广余被停职调查。整个过文章来源中国酒业新闻网程中,周筱赟是所有知情人中唯一以真名公开在网络、电视、纸媒上高凋发声的人,讲述他在中石化“天价酒”漩涡中的亲历故事:从最初的简单围观,到“深喉”主动爆料,再到最后深度参与其中……

    整个过程中,尤其事态发展远超我预料后,无数亲人、朋友提醒我注意人身安全,要说我一点不害怕,那肯定不是真的。4月20日半夜,我下班回家,突然天降一物,“啪”的一声掉在我面前。借着路灯光一看,竟然是个钱包!当时我一看四下无人,两边的楼房也黑乎乎一片,心里就嘀咕:这莫非是个圈套?但我最终忍不住诱惑凑过去,为了防止留下指纹,我是用脚把钱包翻过来,却发现是个打开的空钱包,我这才长出一口气。看来我是被“天价酒”搞得有点神经过敏了。

    我不是最早的爆料人

    有媒体记者非常羡慕能有“深喉”主动找我爆料,其实原因在于,我和“深喉”此前就互相认识。

    不少人看文章只看标题,没有搞清“天价酒”事件的来龙去脉,以为我就是最早的爆料人,和我联系的“深喉”就是曝光“天价酒”发票复印件的神秘人物,我不得不反复解释——第一个爆料人不是我,神秘人物也另有其人,这就是事实。我没必要去贪图虚名,我的作用,是公布了中石化广东分公司内部人士提供的更多内幕,掀起了第二波的舆论高潮。

    我最早是在4月11日晚看到这些“天价酒”发票复印件的。网友“仗三尺长剑”晚上10时54分发表于天涯社区的帖子中,公布了4张票据(3张增值税发票,1张提货单),显示中石化广东分公司在2010年9月中秋节期间,购买了168万元的高档名酒,包括“拉菲”等名贵红酒及15年陈、30年陈、50年陈的高价茅台酒,供鲁广余(时任中石化广东分公司总经理)一人支配。我马上去找一位媒体朋友,他说今晚已经截稿,来不及做了。大概一个小时后,“深喉”就主动联系我了——此“深喉”非彼“深喉”(最早曝光发票的发帖人)。

    确切地说,具体时间是4月12日的凌晨零点24分,“深喉”突然联系我,说要发个好料给我。我当即问是不是“天价酒”的事,他发来网址,果然就是我此前看到的帖子。他说对这个帖子的内容,有些情况他比发帖人了解得更详细,可以做些补充。后来有媒体记者说非常羡慕能有“深喉”主动找我爆料,其实原因在于,我和“深喉”此前就互相认识。

    写到这里,我就必须倍加小心。因为我必须陈述事实,不能有任何虚构、夸大成分,但同时我又不能透露任何可能造成“深喉”身份暴露的信息。比如,我就不能透露我和“深喉”是如何认识的,也不能透露我和“深喉”采用何种方式联系。我和“深喉”去年就在某个场合见面互相认识,他说经常在网上看到我的文章,非常欣赏,还专门推荐给亲属看,因此很想和我交个朋友。我和他聊过几次天,感觉这人还比较靠谱。

    4月12日凌晨,我们谈了约50分钟,他除了向我证实买酒发票完全真实外,谈的都是鲁广余为了防止员工举报,封锁加入公司网的员工手机和公司的内部邮箱,凡是出现他的名字都会发送失败。我告诉他,除非你能出示公司内部文件,否则这个说法就缺乏确凿证据支持。他说他没有书面证据,但可以现场做试验,我说一两部手机如此也不能证明什么。其实我更想从他那里获得关于天价酒的详细信息,但他当晚反复说的都是封锁手机和邮箱,我的收获不大。

    4月12日白天,百万购酒发票在网上传播甚广,各个要求采访的记者受到的待遇是对方或直接挂断,或推脱有事婉言拒绝采访,均未得到中石化广东分公司的正面回应。后来,新华社公布了当天中石化广东分公司发给媒体的通稿,称中石化广东分公司已注意到相关信息,已对此事予以调查,如果存在违纪行为将依法严惩。

    当天晚上,我又找那位媒体朋友讨论。他说记者联系到了珠海那家酒行,对方承认做过这单生意,但觉得这个选题找不到什么角度可以做。我说就和2009年媒体曝光中石化大楼“天价吊灯”一样的方式做啊,陈述一个事实就可以了。他说现在根本采访不到广东分公司,只有单方信息源是没法报道的。我想这个逻辑如果成立,任何遭到负面爆料的个人或机构,只要沉得住气不做回应,媒体就无法报道了。

    仅过了一天,事实就证明了我的判断。在4月13日傍晚,新华社发稿《中石化承认网曝“巨额公款购高档酒”属实》,称该公司新闻发言人徐涛12日接受采访,表示公司确实采购了数批酒,但属于公司“非油品”经营项目。查阅新闻,发票被曝光后,广东分公司仅接受了新华社的独家采访,显然是希望通过新华社消除网帖的负面影响。但没想到新华社这次非常不给面子,不仅受访员工表示对高档名酒用于“非油品经营”不知情,而且记者专门到中石化加油站便利店现场查看,发现根本没有这些酒销售。这篇报道,显然与中石化的预期正好相反。

    这是“天价酒”事件中第一个转折点,至为关键。新华社这篇报道发出后,此事就从单纯的网络事件转而见诸报端,影响进一步扩大。这次广州其他媒体未能抢占先机,我觉得除了中石化的超强公关能力外,另一重要原因,是不少媒体人过于片面强调新闻专业主义了。

[1] [2]

编辑:王晓雅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