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度 > 关注 > 正文
“贵州白酒金三角”横空出世 白酒合力发展仍需酝酿?
来源:  2015-12-21 09:21 作者:
  近日,在贵州省遵义市经济工作调度暨项目建设推进会上,《华夏酒报》记者了解到,遵义将按照贵州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与贵阳、毕节共同发力,打造促进白酒经济产业化发展的“贵州白酒金三角”。

  黔酒亮剑 众望所归

     根据贵州省委省政府对白酒产业的发展规划,明确要在“十二五”末实现贵州全省白酒产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的目标,而“整合资源、抱团发展”则是其重要的核心理念。

     事实上,早在2009年11月,贵州省政府印发的《贵州白酒品牌基地建设方案》中便已经提出:将集中打造三大“贵州白酒”品牌基地。其中,黔北地区基地以遵义市和毕节地区为主,当地以国酒茅台为龙头的白酒产业已具备相当的规模,是贵州最重要的白酒产区;黔中地区基地则以贵阳和安顺为主,安酒、贵酒等传统品牌都在经历了体制改革后重新焕发出蓬勃的市场活力;黔南地区基地以黔东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为主,知名品牌主要包括青酒、匀酒、贵州醇等,这些品牌通过几年的市场传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而进入2010年之后,贵州白酒发展更可谓恰逢其时。随着酱香型白酒的强势崛起,以茅台为代表的贵州酱香型白酒品牌在市场表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其中既包括“赖茅”品牌集群四处开花,习酒力拓省外市场等积极表现,也有华泽集团入主“珍酒”的内部利好。毋庸置疑,经过多年沉积之后,贵州白酒目前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

     但不可否认的是,贵州白酒行业格局目前仍表现出茅台独大、二线梯队跟进不足的硬伤。除茅台等少数品牌外,其他酒类生产企业的产品几乎全部撤出省外市场,退守贵州市场。与邻省四川全力以赴推动“中国白酒金三角”的打造,以“六朵金花”为龙头,地方名酒全面铺开、积极外拓的情况相比,贵州白酒的整体表现失于平淡,亮点不足。

     究其原因大致有三:首先是贵州的很多中小型企业安于现状,主观上缺乏发展意识,品牌建设规划滞后,市场创新不足;二是“和谐共赢”的集群式发展理念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与执行,本土市场的内战不断,难有余力去拓展市场、塑造品牌;三是贵州白酒企业在营销模式方面存在很多雷同,营销手段单一,产品与文化诉求的同质化现象较多,个性不足,核心竞争力缺失。

     归结起来,贵州白酒在整体品牌的打造、行业合力的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塑造等方面表现乏力,直接导致企业长期各自为战,在内耗中消磨了内力、蹉跎了机遇。

  近年来,四川、河南、江苏、山东等白酒生产大省的发展实际一再证明,产业集群化发展才是“亮剑”之根本途径,贵州白酒终于借“金三角”的平台开始寻求白酒强势集群的打造与发展,正是行业众望所归的明智之举。

  贵州白酒合力渐趋明朗

     在日前的贵州省白酒生产企业代表座谈会上,传递出“贵州白酒”整体品牌形象的愿望与呼声,与会代表一致认为,白酒是贵州的特色产业,而且对相关产业及就业的带动力很强,必须通过坚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在充分发挥茅台龙头作用的同时,加大“贵州白酒”整体品牌的宣传力度,打造“贵州白酒”整体形象,以合力促发展。

     黔酒的合力首先来自于产业格局的梳理和调整,围绕黔北、黔中、黔南三大“支点”整合省内资源,打破“小、散、乱”的僵局,寻求不同地区、不同企业间的差异化定位和个性化竞争力,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借“贵州白酒金三角”的集群效应提升行业综合竞争力。

     其次,贵州白酒应该更深入地挖掘“酱香”价值,酱香是其共性所在、优势所在,也是“贵州白酒”整体形象的鲜明标签,通过“酱香集群”、“酱香产区”的打造,以品质诉求、风格特色带动消费,提升贵州白酒的整体声誉和市场影响。在这方面,鲁酒合力塑造芝麻香型白酒高端形象的成功案例不失为贵州白酒的一个很好借鉴。迎合市场酱香趋势、发挥自身酱香本色,必将推动“黔酒酱香”这一整体品类稳步走向高端序列。

     第三,贵州白酒企业应进一步加强销售和经营模式的创新,不断创新理念,通过不断调整营销策略,完善和提高品牌的核心价值,从目标消费群体的细分入手,以差异化的诉求提升品牌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塑造“核心产区”的行业影响力。



  最后,贵州白酒的集群化发展还需要充分发挥茅台这一形象“代言人”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茅台酒的强大影响力对于整个贵州白酒都是宝贵的优势资源,它以“国酒”的品牌效应牢牢占据着高端消费情结。贵州白酒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打造一脉相承的稀缺、尊贵的酱香型白酒品牌形象,由此形成贵州白酒独一无二的高端“气质”,借此提升产品结构,扩大品牌影响。事实上,这也是对茅台未来发展乃至参与国际化竞争的有力推动。

  贵州省委省政府召开的“支持茅台酒厂加快发展专题会议”上提出,用5至10年时间,把茅台酒打造成“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把茅台镇打造成为“中国国酒之心”,把仁怀市打造成为“中国国酒文化之都”,推动贵州省白酒产业跨越式发展,这正是“贵州白酒金三角”应循序渐进的品牌之路。

  白酒合力尚需酝酿?

     在我们为“贵州白酒金三角”而倍感期待的同时,也很容易联想到近期已成行业焦点的“中国白酒金三角”:贵州的仁怀、四川的泸州、宜宾所形成的三角区域内,汇聚了茅台、董酒、泸州老窖、郎酒、五粮液等全国名酒,在白酒酿造和文化等方面均具有无可比拟的独特地域资源。

  2010年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强势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通过组织川内名酒集体亮相上海世博会、起草“中国白酒金三角”(川酒)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标准等一系列工作,“中国白酒金三角”的美好发展前景已彰显无遗。

     但令人略感遗憾的是,贵州与四川作为白酒生产最具影响力的两大省份,在“中国白酒金三角”的打造过程中至今没有擦出太多亮点火花,直到贵州提出打造省内“金三角”的新规划,我们暂时仍未看到“中国白酒金三角”珠联璧合的那一幕。

     客观地说,因为仁怀、泸州、宜宾三地都是以白酒为重要的支柱产业,相互之间本就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加之分属不同省份,“中国白酒金三角”跨省协调的难度可想而知。但若以白酒酿造与文化传承的视角来看,这个三角区域内又存在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集各种优势于一体的生态资源成就了酿造优质蒸馏酒的绝佳环境,众多名酒的比邻而居,更赋予这片土地博大精深的酿酒文化。这是“中国白酒金三角”的脉络,更是中国白酒在国际化竞争中必须仰仗的核心价值,若因为川酒、贵酒的门户之见而导致脉络不“通”,实在是整个中国白酒的莫大遗憾。

     再比如“苏鲁豫皖”四省白酒峰会也曾连续举办多年,骨干企业表现出了强烈的共同发展愿望,其重要愿景之一就是打造“黄淮名酒带”的整体品牌形象。现在回过头来看,这种抱团意识和行为的确令四省白酒受益,比如进一步凸显各地典型风格、打造个性化产品、生产企业和经销商的跨省合作平台,但对于“黄淮名酒带”的整体品牌塑造效果却并不明显,也没有就酒体风格的典型性、生产工艺特点等达成区域性标准。一言概之,“苏鲁豫皖”的跨区域合作在行业和市场的影响力上并没有充分达到预期效果。

     今天,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已经得到白酒行业的普遍共识,其中,像四川省围绕“中国白酒金三角”而发起的酒业总动员已取得明显成效,洋河、双沟的战略整合升级了江苏白酒的综合实力,“豫满中国”的抱团出击成为豫酒复兴的重要途径,鲁酒则合力促成了芝麻香型白酒高端形象的渐入人心。可以说,中国白酒在以省为单位的协同合作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和丰富经验。

     但由白酒酿造的特点所决定,酒业合力不能仅仅局限于此,还应该寻求更广泛、更具针对性的联动合作,以体现生态环境的自然联系性、酒体风格的典型性、文化传承的系统性,塑造“白酒产区”的共享资源和核心优势,将中国白酒的神奇魅力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我们希望“贵州白酒金三角”取得不断提升,更希望通过遵义“融入成渝”这样的途径,实现“中国白酒金三角”的更大突破——酝酿更强大的酒业合力,探索中国白酒走向世界的更广阔道路。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王玉秋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