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春季糖酒会刚刚落幕不久,涨价态势不断延续的白酒行业“涨声”再起,多家二三线酒企3月先后宣布提价,增幅从3%至25%不等。在宏观通胀预期加大的背景下,此举引起了发改委等部门的高度关注,其3天内连开两次座谈会,并对酿酒行业提出了5点要求。
发改委:确保酒价稳定
4月2日上午,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再次会同国家发改委经贸司、商务部市场运行司约请17家协会负责人,召开了重要消费品行业协会座谈会,强调维护价格稳定。据《华夏酒报》记者看到的由发改委发出的参会函件显示,发改委约谈了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百货商业协会、饮料行业协会、奶业协会、家用电器协会、糖业协会、中国酿酒工业协会、中国酒类流通协会、粮食行业协会、肉类协会、蔬菜协会等17个行业协会的会长、秘书长等负责人或者协会政策研究人士,商务部相关部门领导也列席了会议。其中,酿酒行业两大协会已经是3天内第二次被约谈。
3月31日,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和价格检查司、商务部酒类流通管理办公室,紧急约谈中国酿酒工业协会、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以及华润、青岛、燕京、百威四大啤酒集团,了解当前酿酒行业产品价格现状。针对酿酒行业的涨价预期,发改委价格司领导对啤酒企业受成本上升影响而适当提价表示了理解,但对价格轮番上涨的白酒行业提出了严肃批评,并提出了五点要求。
此后,发改委约谈酿酒行业,要求确保酒类价格总体稳定的新闻快速传播。受此影响,一部分企业的涨价行动可能不得不延期,而反应到股市上,4月7日开盘不久,酿酒板块就下跌1%,位居行业板块跌幅前列,白酒类股票几乎全线翻绿。
近年来,酿酒行业涨价备受社会关注。进入2011年以来,酿酒行业已经出现了数次企业涨价的行为,最近一次是在3月中下旬, 3家酒类企业相继发布提价公告。
中国酒类流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员告诉《华夏酒报》记者,白酒行业近年来发展势头很好,提价的幅度也比较大,对调整产品结构和提高产品附加值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社会对酒类涨价一直很关注,在当前通胀预期较大的前提下,盲目地进行白酒提价容易通过“心理作用”造成市场抢购囤积,因此,企业应响应国家号召,维护产品价格水平总体稳定,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酒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一直以来,白酒提价最受关注的往往是茅台、五粮液等标杆性名酒涨价,区域品牌不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因此,名酒对政策波动和社会关注更为敏感,自然对“约谈”也更为敏感。而对区域品牌来讲,由于市场较窄,受政策的约束要低于名酒,而且区域品牌的提价往往在一年内呈现“年头提价,年尾回落”的态势,提价有时作为辅助的营销手段执行,因此对“约谈”相对从容。
“由于大部分企业已经在前三个月完成了提价,而且马上要进入白酒销售淡季了,接下来提价预期也不大,”思卓战略咨询董事长祝有华告诉《华夏酒报》记者,“发改委此次只是约谈而不是强制性措施,因此不会强制企业执行,约谈提出的要求是对行业的整体要求,防止价格垄断等行为,但是就白酒行业发展现状来讲,垄断不可能出现,故此次约谈对白酒行业涨价的从‘严’批评对企业的直接影响并不大。”
“五粮液可能是受冲击最大的企业。由于当前宏观的从严要求,提价不得不延缓,但是目前五粮液与茅台的主导产品价格差已经拉大,而与泸州老窖、郎酒等价格差缩小。”祝有华表示。
尽管约谈消息爆出后造成白酒类股票下跌,但业内人士认为,从中长期来看,酿酒行业涨价的趋势不可避免。
而对于此次发改委约谈涉及的白酒涨价,企业和专家纷纷表示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支持国家维护物价稳定。
刘员向《华夏酒报》记者透露,“在发改委约谈后,我们与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洋河、剑南春、水井坊、汾酒等企业的高层领导进行了沟通,他们均表示坚决支持拥护政府决策。”“作为国有企业,国家的政策我们一定遵守。”五粮液董秘彭智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此表示,印证了以上说法。
河南张弓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孙西玉接受《华夏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有的企业产品涨价离谱了,国家发改委限制是妥当的,也是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要求的。从张弓的情况来看,我们一直倡导理性经营理念,推出的超值系列酒摒弃了豪华的包装,推崇“喝酒喝品质、不喝纸盒子”。尽管如此,产品成本提高是不争的事实,但经过公司董事会研究,我们既要保证企业经济效益,更要履行我们的社会责任,因此目前没有涨价的意愿,同时,要千方百计把各种涨价因素消除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
河南省宋河酒业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宋河酒业营销公司董事长王祎杨向《华夏酒报》记者表示,面对成本上涨,宋河酒业没有考虑将成本压力“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将通过内部挖潜、提高管理水平、批量采购原料等途径降低成本,对国字三号、六号、九号宋河粮液,精制宋河粮液等主导产品,还没有提价的打算。对于一些价格过低、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较低的产品,宋河可能会考虑减产甚至停产。
酒品提价不能“妖魔化”
与大众媒体热炒白酒提价不同,业内人士在支持发改委稳定物价水平之外,认为不应该一味“妖魔化”白酒提价,因为酿酒行业的隐性成本一直没有得到关注。
成都左岸神鸟营销有限公司总经理袁野向《华夏酒报》记者表示,媒体炒作白酒对成本不敏感,但是从目前来看,白酒成本逐年提高,不仅仅要看到包装、酿酒原料等显性成本上涨,更要看到原产地域保护、打击假酒以及原产地不可再生资源等众多的隐性成本上涨或者消耗。
“白酒营销费用很高,并且逐年增长,仅以广告投入计算,茅台、五粮液、洋河、郎酒、汾酒等企业每家每年在央视的投入就在5亿元左右,还不包括平面媒体和地方台以及其他宣传费用,与此同时还有终端费用、公关费用。以洋河为例,虽然营销费用的增长率不高,但是绝对额增长较高,其2010年营销费用是2009的两倍。”祝有华认为,白酒成本不高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河南仰韶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侯建光对《华夏酒报》记者表示,近年来,各地消费品价格都在上涨,粮价在涨,人工、运输、仓储等成本也在涨,企业成本在不断提高。可以说,白酒涨价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我们现在也时刻面临着各项成本上涨的压力,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顺应大局,因此,在不超过成本上升幅度的情况下合理涨价是可以理解的。
与此同时,业内人士也呼吁行业应理性提价。“白酒提价应该辩证地看,合理的涨价对行业是有益的,但是不合理的一窝蜂涨价则对行业有害”。
安徽智邦达营销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健对《华夏酒报》记者表示,我国酿酒行业历史悠久,推出新品是属于旧领域的创新,价格创新营造高价格高利润也是行业创新的一种,具有现实意义。而酒类产品涨价一般应从名酒和地方性白酒分开来看,名酒价格上涨已经基本到位,涨价也一般只是主导产品涨价,应该以打造品牌为主,尤其是应该接近大众,防止在舆论中变成腐败酒而使得企业受到负面的影响,企业应该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多关注社会公益。地方性白酒盲目涨价的意义并不大,一些企业不断推出高价新产品,但是不应该做得太高,盲目冲高不过是形象问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