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度 > 关注 > 正文
借助地缘优势 加快结构调整 泸县酒业激活全产业链增
来源:  2015-12-21 09:21 作者:

     早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四川省泸州市泸县拥有6500多口窖池,是行业内公认的“中国白酒产业大县”。泸县散酒酒质好,口口窖池烤出的酒都绵甜醇厚。日前,《华夏酒报》记者走访泸县酒厂发现,全国50多家酒业品牌均与泸县建立起了“产业配套”战略合作关系。


资源优势明显
瓶颈问题突出


     泸县酒业延续了数千年的生产历史而经久不衰;同时,酒业也与农业直接联系。“白酒金三角”核心区是中国白酒生产最集中的地区,早已成为一张亮丽的名片。泸县位于“白酒金三角”中心地区,全年温和、多雨、湿度大,适宜酿酒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从泸州酒业发展的大局看,在“白酒金三角”中,宜宾为了借助五粮液的品牌影响力,加快规划打造4个重点工业基地,立志要将宜宾建成国际化的白酒生产基地。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已累计完成投资13亿元,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将生产企业与销售企业连结起来打造成一个销售中心。在这种情况下,泸县延续悠久的酿酒历史,以独特的资源“逐鹿”中国白酒市场。


     作为地处“白酒金三角” 中心地区的泸县,面临异常激烈酒业竞争环境。虽然,泸县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需要解决一系列的“瓶颈问题”。


  原料收购  大打价格战


     泸州本地产糯米红粮、小米红粮,是泸州白酒生产的优质原料、必备生产原料。然而,一些名酒企业有足够的价格支撑消化成本,致使红粮收购价格一路飙升。2010年,泸州红粮实际种植面积为21.2万亩,产量达5.7万吨。泸州老窖收购红粮保护价初定为3元/斤,而实际收购价格飙升至约4元/斤;茅台酒厂把实际收购价格一下子提高到4元/斤。泸州酒类企业红粮实际需求量为10万吨—12万吨左右,因部分外地企业收购价较高,广大农户纷纷将本地红粮出售给外地企业。2010年,泸州5.7万吨红粮中有近三分之一流向仁怀、宜宾两地,超过75%的泸州当地酒类企业没有购得本地红粮。


  销售竞争激烈  名酒企业云集


     远的不说,单是在地处“白酒金三角”的泸州、宜宾、仁怀三地,充斥了众多知名的酒类生产企业,可谓“强手如林”。


     宜宾市召开“酒圣节”,大力提升酒城宜宾的品牌影响力;与此同时,贵州借助遵义革命老区的旅游牌,举办了全国酒业博览会,依托国酒茅台整合省内的白酒企业资源和经销商资源;泸州以泸州老窖和郎酒的品牌号召力,建立酒业集中发展区,连接了一大批生产企业入驻园区。五粮液、茅台、泸州老窖、郎酒,2010年销售收入共约1000多亿元,占全国白酒行业销售收入的55%。从细分市场看,茅台酒销售始终供不应求,五粮液占据全国各大商超,泸州老窖占据餐饮市场巨大份额,郎酒更是以年销售收入50多亿元,异军突起。由此看来,泸县酒业销售可谓处于“围追堵截”的窘境。


  调整发展思路  加快升级步伐


     泸县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加快酒类产业发展的意见》、《泸县酒类企业融资担保办法》等促进酒业发展措施。紧紧围绕酒业发展目标任务,着力机制创新,突出“培育优势企业、引进名优品牌、培育知名名牌”三个重点,走向规模发展。


     泸县明确提出实施“加快发展”和“科学发展”两大战略后,以培育知名品牌为重点,坚持“调整结构、壮大基酒、扩大总量、发展品牌、创造名牌,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基酒与品牌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实施灵活多样的用地政策,优先满足酒业发展用地需求,县财政每年安排资金积极搭建融资平台,加强与四川省银企机构进行合作,紧密与金融机构联系,实行银企项目推荐会议制度,强化融资监督,实现酒类企业融资。


     泸县县委书记朱华、泸县副县长廖兴无亲自率队分头出击,从统筹企业用地到为企业招商引资,再到扶持企业从生产新型白酒转向生产优质基酒;致力于提升泸县品牌影响力,扩大产品销售半径。


     全县县级领导实行划片包干,联系重点酒类企业,制定酒业发展目标考核办法,下达到各乡镇、各酒业企业,纳入全县综合目标管理;坚持季度通报、半年抽查、全年考核,使全县酒业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全县各酒企由此积极增加总量,改善结构,着力推进机制创新,加快酒业发展速度。


     未来10年,中国白酒行业将整体进入一个稳定发展期。可以看出,未来几年白酒发展速度将继续保持稳定。


  泸县经过严格的流程预算,县政府拿出300万元财政资金,设立重点白酒企业目标奖、生产销售大户奖、创新品牌奖、新增投入奖、纳税大户奖等奖励政策,鼓励全行业重点突破销售“瓶颈”后,把县中小企业信用贷款担保公司基金规模扩大到5000万元,为14户酒类企业融资担保1.92亿元,共向25户酒类企业融资贷款2.5亿元;投入酒业技改资金7.35亿元,新增窖池1540口,新增生产线7条,新增储酒能力4万千升,新增生产能力达1万千升。


加快结构调整
优化产业布局


     2010年,泸县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加大技改扩能,抓好鸿安酒厂、天之骄子实业、陈年窖酒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厂、名豪酒业等重点酒类企业技改扩能项目的实施,提高酒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坚持盘活存量和扩大增量并重,大力开放招商,基酒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酒业技改投入9.8 亿元,新增窖池1540口,酒企从生产新型白酒向生产基酒转移。


     泸县充分发挥长江上游名酒经济带区位优势,加快推进企业兼并、收购、股份合作,优化产业布局。加快以“福集—云龙—兆雅—太伏”等泸州10大酒业大镇为重点,壮大白酒产业构建沿万得路一线优质白酒经济带,全面提高招商引资的实效性。


     2010年,泸县培育起了泸州陈年窖酒厂、泸州鸿安酒厂、四川名豪酒业有限公司、泸州天之骄子实业有限公司、泸州自然香实业有限公司、泸州世家酒业有限公司6家规模以上企业,成长型企业10家,规模企业35家。其中,泸州名豪酒业公司,泸州天之骄子实业公司已成为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泸州联源实业公司;泸州鸿安酒厂等3家企业,已成为市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


     积极引导酒类企业创新营销模式,实施抱团战略,建立专门的酒类销售公司,构建区域性、全国性的市场营销网络,扩大营销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中华美酒”、“中华桥酒”、“国号”、“泸州醇”牌等企业品牌占据了东北、华北、华南、两湖、新疆等地部分消费市场,受到消费者和客商的喜爱。


     到目前为止,泸县拥有白酒包装企业7家,包装企业和酿造兼及包装企业共有包装生产线78条,白酒包装能力5万千升。拥有 “中华桥”、“中华美”、“泸江”、“醇窖”等136个注册商标。其中“中华桥”、“中华美”、“国号”三个白酒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天之骄子实业的中华美、中华桥等商标,被认定为“四川省著名商标”;天之骄子实业的中华美酒、中华桥酒,陈年窖酒厂的陈年窖牌酒、五纯坊牌五纯坊酒,老池酒业的国号牌酒、泸池牌酒,池窖酒业的国御牌酒,被认定为“四川省名牌产品”。


     综上,可以看出,泸县对全国白酒市场已耀射出四大吸引力:


  一是“中国酒城——泸州”本身就是一块酒业金字招牌,可让各地经销商坐拥“品牌酒”的价值光环;二是泸县酒厂众多,给全国各地市场提供了选择不同风味基酒的巨大空间,拥有专业酿酒技术人才789人,省级尝评员35人,国家级评酒师7名,酒业技术人才储备充足。同时,白酒质量、产销量均居全国前列。而全国白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浓香型白酒分技术委员会位于泸州市,使泸县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三是泸县具有完整的酒业产业链,从包装设计到酒瓶生产,再到灌装、运输发货到全国各地市场销售,产销要素齐备;四是铁路、高速公路、空运、长江水运,立体交通网络体系一应俱齐,还拥有多家物流企业,具有完善快捷的运输力。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苗倩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