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近两年徽酒企业共同的运作模式和市场战略,有一个词肯定绕不过去,那就是资本。
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史蒂格勒曾说过:纵观世界上著名的大企业、大公司、没有哪一家不是在某个时候以某种方式通过资本运营发展起来的,也没有哪一家是单纯依靠企业自身利润的积累发展起来的。
可以预见,在经过了原始阶段依靠自身能力顽强发展起来的众多徽酒企业们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他们期待着新一轮破茧成蝶的"二次腾飞",共同的跳板就是资本的杠杆力量。
如今,"资本"这条跑道上的队员们已经开始了追逐,他们是古井贡、迎驾、口子、金种子、双轮,还有的在场外正坐着预备活动,比如皖酒和宣酒。
资本竞逐
在资本市场上,"下手"最早的应该是安徽口子酒业股份有限公司。
早在2008年,美国高盛集团就斥资52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3.55亿元)收购口子酒业25%股权,这也是除了徽酒两大上市公司安徽古井集团和安徽金种子集团有限公司之外,徽酒企业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化运作,此举也被业内猜测为口子酒业的"上市动向"。
尽管此后,"企业上市"的声音越喊越小,但是口子工业园暨万千升优质白酒扩建工程的开工建设,使得企业在产能扩建上又领先了一步。
到了2009年,企业间的资本竞逐更是激烈。2009年7月,古井贡完成了与上海浦创投资有限公司的股权出让,将40%的国有产权换来了4.65亿元的资金投入,迈出了产权结构调整的重要一步。
2010年11月29日,古井贡的资本大手笔再次发力,定向增发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 13亿元,募集资金将投向优质基酒酿造技术改造、基酒勾储等项目,同时募资还将用来拓展渠道和进行品牌宣传。
这是余林自接手古井集团不到一年时间,提出古井集团"跨越式发展"思路后的一个"大手笔"。
同时,即使没有外来资本切入的迎驾集团贡酒公司也陆续上了六条灌装生产线、1.5万千升曲酒生产线扩建项目正在紧张规划、设计和立项中;迫于资本层面上的竞争压力,安徽双轮酒业有限责任公司100%股权也开始挂牌转让,并被深圳盈信创业投资公司正式拿下。
同样在2009年10月,安徽金种子酒业成功竞买了安徽种子酒总厂,小步慢跑地陆续退出了育肥、饲料、牛羊肉、制革、啤酒、塑胶、麻纺、服装等产业,成功转让了庐铜高速公路以及房地产项目。
一系列的步伐显得紧张而有序,一幕幕的资本大戏纷纷上演,徽酒企业之间的竞争似乎已经摆脱了低层次的产品突击和市场级别的争夺,代表着企业核心能力的资本竞争开始崛起,并开始左右着企业间的市场新格局。
在共同的"主业回归"战略指导下,2010年徽酒两上市公司也斩获颇丰,金种子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130%-150%,2010年全年涨幅达到140%,位居食品饮料行业第一。古井贡酒预计2010年实现净利润约2.8亿元,每股收益约1.19元,其中,公司战略指导产品古井贡年份原浆销售收入约为7.4亿元,增长幅度约为208%。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古井贡、口子窖还是紧随其后的金种子、皖酒,都将竞争的焦点慢慢转移到安徽省外市场。针对"十二五"期间的发展规划,金种子酒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锁炳勋明确提出了安徽省外市场要抓重点的策略,要"加快实现全国化布局、个性化运作、高端化竞争。"
事实上,徽酒一线企业已经试图在避免区域内企业之间的"狭隘竞争",而是将眼光向外,逐渐将企业拉入了一个全国化、甚至国际化的舞台之中。古井贡、口子窖、双轮群体性地寻求外来资本支持在于净化企业原有的体制弊端,摆脱原有的粗放式的管理模式,提升企业适应更广阔市场的免疫力。
资本竞争
著名财经作者吴晓波根据其《激荡三十年》的企业史研究结果认为,中国的企业基本上四五年就会有一次大的洗牌,因为整个宏观经济四五年就会有一次波动,这种波动对民营企业的影响很大。
这个论断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从徽酒目前的格局来看,经过了大约五年的稳定期之后,部分企业已经显露出了颓败之意。同时,曾经的二线品牌正在崛起--高炉家在安徽的优势地位已经不再,曾经在安徽省内随处可见的高炉家"大红灯笼"也被店家们纷纷摘下,而以金种子和宣酒为首的徽酒新力量正在崛起,并逐渐蚕食着胜利的果实。
事实上,任何一个品牌或者一款产品,都有其特定的生命周期,任何畅销的产品也不可能一世畅销。况且,在安徽市场地产酒如此发达的态势下,"轮流坐庄"几乎成了一种正常的市场表现。
那么,在这种格局下,徽酒企业的未来前景在哪?发展空间又在哪?
安徽一家白酒上市公司的营销负责人在接受《华夏酒报》记者采访时,曾把高炉家市场下滑的原因归结为改制,"不合时宜的改制使得企业产生了一种惯性下滑",而对于未来整个徽酒格局的变化,他也认为"资本的力量很重要"。
目前,很多徽酒在省内的终端比拼都已经筋疲力尽甚至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结果导致行业更多的利润不是进了厂家或酒水经销商囊内,而是源源不断地被抽进了酒店、商超、个体烟酒店。
照此分析,古井、口子、迎驾、高炉、金种子、皖酒们要想抽身离开这个漩涡,就需要加快安徽省外市场的开拓,否则,最终都只能陷在安徽打"巷战",拼得两败俱伤。
走出省外,对以营销见长的徽酒们来说,其实并非难事,毕竟,能比安徽还难做的市场并不多,而对徽酒来说,探寻省外最重要的是要找好借力点--这个点既要能够顺利嫁接原有的营销战术、重构价值链,还要肩负提升品牌力的重任。
资本力量无疑具备了上述能力,徽酒企业也更多地选择了借助资本力量。
作为徽酒第一家有外资背景的白酒企业,口子的"洋务运动"在于增加产能,并利用国际资本、先进管理理念改造企业,为产品走向国际化打下了基础。
深圳盈信创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劲峰就双轮酒业吸收资本的初衷归结为"治理企业的顽疾",双轮迎入盈信,其原始动机绝非一个"钱"字了得,而是为借"资本"之手治企业顽疾,将自己推向一个新起点。
在以资本为平台的这场高规格竞争中,林劲峰希望能把双轮打造成投资控股型企业,并且把"高炉家"从中剥离出来,使得"高炉家"的管理人员和重点经销商成为股权层面的合作伙伴。
对资本能量情有独钟的还有金种子,近两年,金种子酒业无论是在资本市场还是在消费市场都上演了一出出的"神话"。
"白酒行业的生态环境和竞争态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资本的介入让白酒产业的竞争格局日益趋向集中,行业整合已势不可挡。以资本运作推动区域集中化程度不断提高,是未来白酒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锁炳勋认为,金种子要充分利用上市公司的融资优势,通过资本运作和资本整合,积极参与区域竞争,将资本运作的竞争优势转化为金种子产品经营的强势,"这是金种子未来发展的巨大机遇"。
据悉,在资本募集中,金种子已经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其在"十二五"期间,将规划开发新征的406.85亩土地,争取政府支持再征1000亩土地,系统整合好新老厂区土地资源,筹建集白酒生产、酒文化博物馆等人文景观为一体的金种子生态产业园,并加快推进"两个基地(曲酒酿造基地、曲酒储存基地),三个中心(白酒灌装中心、营销与物流中心、研发品控中心)"项目建设。
重构商业模式
资本的诱惑力是不言而喻的,而对资本力量的渴望和期盼,徽酒中的企业都可谓是不遗余力的。
理论上讲,资本运营是一种开放式经营,要求最大限度地支配和使用资本,以较少的资本调动支配更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多的社会资本,要求企业通过内部资源的优化组合来达到价值增值的目的,通过兼并、收购、参股、控股等途径,实现资本的扩张。
这种开放式经营,使企业面对的经营空间更为广阔,它要求打破地域、行业和产品概念,将企业不仅看做是某一行业、部门中的企业,不仅是某一地域中的企业,也不仅是生产某一类产品的企业,它是价值增值的载体。相比较而言,徽酒的资本动作显然还远远不够,甚至不及周边省份的白酒企业。
对已经形成"群狼"态势的徽酒企业们来说,苏酒的"洋河+双沟"模式或许并不适合,因为苏酒集团的成功更多的动因来自于政府的力量。
以酿酒产业较为发达的亳州地区来看,该市年产白酒11.8万千升,年销售收入40多亿元,实现利税8.5亿元,占全市税收收入的近20%,全市共有白酒企业130余家,从业人员近3万人,已经形成了以古井集团、双轮股份为龙头,以井中集团、金不换酒业等一大批骨干企业为支撑的产业集群。
《华夏酒报》记者曾就"能否通过政府的里来弄个,促进古井、双轮的相互并购合作"问题采访过亳州市政府相关人员,得到的回复是双轮集团已经彻底改制为民企,政府部门"不好过多干扰",其实,另外一个原因也是古井贡自身并不十分强大使然。
当然,这并不能阻止徽酒向苏酒学习,2010年,古井集团党委书记 、董事长余林上任伊始,就带领集团各部门管理人员代表20余人赴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今世缘酒业有限公司进行交流考察,"如果按照常规的速度发展,我们的路就会越走越窄,所以,摆在古井人面前的就是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余林看来,企业商业模式的重构已是迫在眉睫。
而目前来看,古井正在复制洋河的模式,实行产品结构升级和费用投放优化共促净利率上升:产品结构持续做减法,单品价格不断上升,带来整体白酒业务毛利率的上升;费用投放从粗放式管理走向精细化,提升费用使用效率,降低费用投放比例;试水酒水专卖店连锁模式等等。
锁炳勋也表示,当今世界30%的利润来自产品经营,70%的利润来自于资本运作。金种子不仅要在营销层面打造竞争优势,而且要在资本运作和资本整合的层面实现突破,坚持产品经营和资本运营的双轮驱动,以资本运营推动产品经营。
此外,在渠道模式运作上,徽酒也在悄然进行一些改变。
有的企业开始谋划将酒店作为一个白酒的经销商,然后给予酒店经销白酒的一切待遇,转变酒店卖酒的观念。据悉,按照这种新的"酒店经销商"构建思维,酒厂和酒店大约谈判如下:酒店享受酒厂的一级经销商代理资格,享受该酒厂的经销商待遇,即产品低价,然后酒厂根据情况派驻促销员,或者酒店服务员充当促销员。
这样,通过酒店终端不再给付高昂的进店进场费用,最重要的还省略了渠道维护费、促销费用等。
不过,这种渠道的改变还仅处于开始阶段,一切还没有成型,而酒店业兼具了零售和代理的双重属性,显然大大弱化了代理商的资格,在推广中肯定会受到阻力。
除此之外,在省外市场运作模式的选择上,安徽方德智业营销机构董事长孟跃表示,徽酒巨头们应该学学"金六福模式"。
孟跃认为,强势地方品牌的崛起在区域市场确实已形成一股巨大力量,在湖北、河北、江西、河南等地,强势地产酒依靠独有的地缘优势,即便是五粮液这样的全国性品牌,也不可能在各个区域市场都长期保住较高份额,"徽酒出省显然也是困难重重"。
以安徽为例,在徽酒的强势打压下,如今的金六福产品销售在安徽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销量也下滑到千万元左右,但是在收购收购原"安徽中华玉泉酒厂"后,推出了地产酒临水坊,并在六安地区轻松实现了上亿的销售规模。
经过调查,目前很多区域性强势白酒企业都有一颗向外扩张的"不安分的心和胆小的脏",在某一个不熟悉的市场上往往采取试试看的态度,试试看的结果是资源消耗了不少,却总是不敢下决心,徽酒也是如此。
事实上,异地买厂(建厂)的运营模式,迎驾酒业已经成功运作了多年,只不过,迎驾是在四川建设的原酒基地,目的在于保证迎驾酒的产品质量,延伸的是上游产业链而已。
说白了,徽酒的资本运作还是停留在简单的产能扩建、网点布局、人员培训等基础性的工作上,而对于资本的衍生力量如兼并、收购、参股、控股等却避而不为,所以,企业新的商业模式构建也就步履蹒跚。
所以,徽酒要想在以后取得长足的发展,就要最大化地多角度运用资本的力量,加强对市场的宏观布局。当川酒、苏酒甚至京酒们都在以区域性的新面孔和一个拳头开始使劲的时候
可以看到,安徽白酒真的已经面临行业整合,同业并购的大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