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度 > 关注 > 正文
粤酒:“米酒之河”波澜壮阔(1)
来源:  2015-12-21 09:20 作者:
     2010年,对于广东酒类行业来说是意义重大的一年。“中国豉香型白酒产业基地”、“南国酒都”两块金字招牌正式落户佛山;广东石湾酒厂有限公司从上海世博会上捧回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优秀奖这一沉甸甸的奖牌;珠江啤酒于8月份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为企业发展引入了强大力量。
     同时,我们也看到,广东地产酒所面临的竞争形势更加残酷。一方面,进口酒对广东酒水消费市场的冲击力越来越强,进口酒商通过专业化、规模化的运作,加快了进口酒的本土化进程,日渐成为市场主流产品;另一方面,外省品牌对广东市场志在必得,茅五剑、水井坊、泸州系列、酒鬼酒、稻花香、江口醇、百年糊涂、青岛啤酒、雪花啤酒、燕京啤酒……不同的酒种、不同的定位、不同的渠道和运作,全国酒业势力仍在全方位抢滩登陆广东酒市。
     在种种力量交汇碰撞下,广东酒市的2011将会呈现出怎样的精彩?

进口酒凶猛 聚焦广东而辐射全国?

     “广东是国内酒类消费第一大省,市场环境有很多特殊之处。”广东省酒类专卖管理局副局长、广东省酒类行业协会会长朱思旭对《华夏酒报》记者表示,其中,洋酒的表现便是广东市场标志性特征之一。“以深圳为例,当地酒类市场容量达到89亿元,其中洋酒已经占到30亿元,进口葡萄酒占到8亿元,而白酒只占到13亿元。”朱思旭结合近期调研的数据表示,在广州、深圳这些消费意识较超前的市场上,洋酒已经稳稳占据了市场消费的主流地位,甚至成为政务、商务场合的主角。而放眼整个广东,洋酒也表现得十分“凶猛”,市场份额和影响力急剧增长。
     如朱思旭所言,到2010年,中国已经跃居为世界第七大葡萄酒消费市场,可是中国的葡萄酒年人均消费量仅仅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这个巨大的落差势必会吸引众多进口葡萄酒的涌入,其在中国市场还将有10年左右的黄金发展期。”朱思旭说道。葡萄酒也许只是缩影,随着酒类市场趋于理性成熟,大众消费意识向着多元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进口酒将在聚焦长三角、珠三角等前沿市场后,日渐辐射全国,寻求战略深入。
     由此,我们可以猜想:进口酒将在2011年延续这种势头,甚至有可能在局部市场上压倒传统白酒为代表的国产品牌。或许这已经不足以称之为一个“猜想”了——与其说是进口酒步步紧逼,倒不如说是中国酒类市场的国际化竞争已然拉开大幕。
     其实在多年以前我们就预感到酒类市场国际化时代的必然来临,于是,白酒时尚化、白酒风格的创新、夜场等新型渠道的开辟……酒行业在国际化竞争的前夜,团结、迫切地进行着自我升级。今天,在广东,这场遭遇战已经全面打响了,未必一定要“你死我活”地分出个输赢,但在近身肉搏中却会产生相互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变。
     譬如说,2010年国产白酒价格一路飙升,茅台、五粮液紧盯着千元目标绝尘而去,矢志为中国白酒打开“奢侈品”殿堂的大门。反观进口酒,却日益贴近大众消费,成为很多人心目中的“实惠”之选。“相比于国内高端白酒动辄500元—600元的价格,芝华士、马爹利、百龄坛等洋酒却在300元左右的价格带上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广东中外名酒专卖行连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惠东分析说。
     再比如,当国产酒越来越多地尝试用时尚元素来包装自己以迎合年轻一代消费者的同时,进口酒却开始寻求与中国饮食习惯的搭配组合。“世界上的好酒很多,其品质各有特色,但是从商家的角度来看,关键是要适合中国消费者的口味。”广州市红蓝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鸿南说,甄选适合中国消费者口味的产品,是进口酒扩大中国市场份额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唯有解决了这个问题,进口酒的品质优势才能得到最充分的表现。
     聚焦广东、辐射全国,关于进口酒的猜想,在于随着其市场战线的延长,国产品牌将从中得到哪些启发和促进,二者间的竞争又将走向何方?

[1] [2]

编辑:闫秀梅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