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在全国两会即将隆重召开之际,我们相聚在美丽的蓉城,举行“中国白酒金三角2011年酒业博览会”新闻发布会。本届酒博会的举办,是贯彻落实四川省委、省政府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战略决策的重要举措,是深度挖掘川酒文化资源、大力提升川酒品牌影响力、加快提升传统产业的重要之举,是做大做强川南经济区、打造四川新增长极、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务实之举,更是宣传推介泸州,推动泸州科学发展、奋力崛起的一个良好平台,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泸州的信任和关心,必将对泸州经济社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此,我代表中共泸州市委、泸州市人民政府,对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长期以来给予泸州的关心与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刘国强】:
泸州地处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承长江之豪迈,聚沱江之妩媚,山川秀美、风景宜人,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港口城市和成渝经济区沿南向开放的桥头堡。全市辖三区四县,幅员1.2万多平方公里,总人口508万人,其中建成区面积达82.7平方公里,城区人口84万人。泸州先后获得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以及四川省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目前,正按照“双百”(到2012年,城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00万人)和“双两百”(到2030年,城区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200万人)的发展目标,着力打造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性中心城市,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健康城市”。
【刘国强】:
近年来,泸州市委、市政府坚持“立足四川、依托重庆、融入成渝、拓展滇黔”的发展定位,致力于当好“四川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二传手,大力实施“四个四”发展战略,全市经济社会步入了又好又快发展的快车道。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4.8亿元,增长16.5%,增速居全省第4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7.6亿元,增长48.2%,增速居全省第3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7亿元,增长29.9%,增速居全省第4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0.4亿元,增长31.1%,增速居全省第5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9.8亿元,增长18.8%。
【刘国强】:
泸州酒以城名、城以酒兴,是一座美酒飘香的城市,素有“中国酒城”之美誉。朱德将军1916年驻防泸州时,留下了“酒城幸保身无恙”的诗句,“酒城泸州”因此而得名。泸州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泸州老窖”和“郎酒”两种不同香型国家名酒的地级市,具有全国同行业独特的酒业发展优势。一是资源环境优势。泸州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盛产糯高粱和小麦,酿酒的水质、土质、气候、空气、生物多样性不可复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造就了泸酒独特的优良品质,泸州因此被联合国粮农与教科文组织专家认定为“最适合酿造优质纯正蒸馏酒的城市,中国白酒不可复制的酿酒生态区”,2006年获得“泸州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二是历史文化优势。泸州酿酒历史始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是浓香型白酒的发源地。明代万历年间(1573年)留传下来的“泸州老窖窖池”群,距今已连续生产437年,被业界称为活文物,是酒类行业第一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有“中国第一窖”之称。郎酒的发展可追溯到1903年的“惠川糟房”,距今已有107年的历史。迄今为止,泸州拥有30年以上窖龄窖池9147口,100年以上窖龄窖池仅泸州老窖集团公司就达1619口,这是泸州这块酒香飘逸的大地上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自古以来,苏轼、黄庭坚、张船山等大文豪在泸州吟诗作赋,留下许多千古佳句,张船山的“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楼红处一江明。衔杯却爱泸州好,十指寒香给客橙”,至今还散发着浓郁醇香。三是酿制技艺优势。泸州老窖传统酿制技艺,于2006年5月作为浓香型白酒的唯一代表,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郎酒有“酱香典范”之美誉。目前,全市有中国酿酒大师2人,应届国家级尝评委员9人,省级尝评委员59人,中高级技术人才790多人,初级技术人员2100 多人。千年的积淀造就了高品质的泸酒。1983年,胡耀邦视察泸州时说:“泸州老窖,名不虚传,童叟无欺,货真价实。”临别时深深感叹:“风过泸州带酒香。” 总之,酒是泸州的优势和特色,是泸州历史与文化的集中体现。
【刘国强】:
自1983年建市以来,泸州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酒类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的战略部署后,我们立足自身优势,借力川酒全面振兴的东风,紧紧围绕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腹地”的战略目标,坚定不移地把酒业作为泸州的第一支柱产业来倾力打造,按照“夯实基础、优化结构、提质增效、实施品牌战略”的工作思路,坚持走优质高效的集约发展道路,以品牌塑造为引领、以集群发展为方向、以重点项目为抓手、以质量安全为保障,着力建设千亿产业集群,全面提升泸州白酒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围绕上述发展思路,我们正积极推进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刘国强】:
第一,强力实施品牌战略,提升泸酒知名度和美誉度。我们不断提升“国窖·1573”、“泸州老窖”、“中国郎”、“红花郎”等知名品牌的形象和市场空间;积极培育个性品牌,重点扶持一批有规模、有实力、有个性的新品牌争创国家、省级名牌;通过政府引导牵头、酒类行业协会协调组织、酒类企业积极参与的模式,共同包装、宣传“泸州酒地理标志产品”,从整体上提升泸酒品牌地位。积极组织老窖、郎酒等酒类企业主动组团出击,借助世博会、西博会等会展平台积极开展相关主题宣传推介活动。目前,全市酒类行业共有中国驰名商标12个、四川省著名商标23个、四川省名牌商标22个。另外,还通过会展活动提升泸酒的影响力。去年,邀请组织了省政府相关部门、川酒“六朵金花”名酒企业及所在市州政府领导和国内外新闻媒体在我市参加了“四川省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暨郎酒二郎镇名酒名镇”启动仪式活动;举办了2010“诺贝尔”论道“中国白酒金三角”论坛,邀请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奥利佛·威廉姆森亲自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在连续两年高规格开展“中国酒城酒业博览会”的基础上,成功举办了“中国白酒金三角首届酒业博览会”,邀请组织了国内外约2600户商家、企业到会观展,参会参展人数突破12万人次,成交合同金额近12亿元,在业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刘国强】:
第二,强化龙头引领和骨干培育,增强酒类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推动泸州老窖、郎酒集团化扩张进程。去年,泸州老窖集团和四川郎酒集团两大龙头企业分别实现酒业销售收入122.7亿元、50.3亿元。大力实施酒类“小巨人”企业培育工程,全市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酒类生产企业已经达到34户,其中仙潭、鸿安、巴蜀液、华明等13户企业跻身全省白酒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0强。特别是仙潭酒业集团完成销售收入11.3亿元,跻身全省前十强,成为我市继老窖、郎酒以外的第3户销售收入上10亿元的生产企业。目前,全市酒业已基本形成龙头企业为引领、“小巨人“企业为支撑和规模以上企业共同发展的梯级层次结构。
【刘国强】:
第三,依托核心载体打造,着力抓好“一园一镇一村”建设。一园,就是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2006年,该园区开工建设,经过近五年来的发展,目前占地约2500亩的北区已经全面建成,占地4500亩的南区正加快建设中。去年底,园区已累计完成投资32.9亿元,入驻企业达88家,基酒酿造、储存、检验、物流等已形成集群,实现产值和服务性收入110.6亿元,增长69.2%,提前两年迈入“百亿园区”行列。目前,正大力推进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白酒期货现货交易中心和产业基地金融示范区建设,积极筹建四川省酒类包装产品检测中心。到2015年,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将成为业内首个集科、工、贸为一体的超500亿酒类产业园区。一镇,就是古蔺二郎“中国名酒名镇”。按照奇葆书记“把建设古蔺县二郎特色酒镇作为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突破口”的重视指示精神,我市正积极支持郎酒集团利用品牌、资金优势和二郎镇红色历史文化资源,重点完善二郎镇环境保护、风貌整治、旅游开发等配套体系,力争利用5年左右时间将二郎镇打造成为一个集工业旅游、休闲娱乐、现代商贸为一体,极具国际水准和中国特色的中国白酒小镇。目前,该项目已完成规划编制、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正式开工建设。一村,就是“名酒·名园·名村”。按照以区域品牌推动“三化联动”的工作要求,我市积极探索以泸州老窖集团为龙头,依托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集中连片建设酿酒专用高粱基地,配套蔬菜轮种和加工,并发展近郊生态旅游,形成名酒带动名园(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和泸州老窖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促进名村(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的新模式。该项目规划总面积67平方公里,包括酒业集中发展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和沿江乡村旅游发展带。覆盖我市江阳区黄舣、弥陀两个乡镇,共涉及20个行政村、247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38318人、耕地面积42000亩。其中核心区面积5000亩,涉及两个镇、5个行政村、40个村民小组、1637户、5841人。目前,项目已完成投资约2.5亿元,启动了4平方公里的一期核心区建设,建成高粱基地1.2万亩,形象初具规模。
【刘国强】:
第四,强化功能定位设计,提高泸酒产业层级档次。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把“中国白酒金三角”酒类产业开发区的更多功能扎根定位到泸州。依托利用近年来快速积累的产业基础,从酒类产业人力资源、教育科研资源、专用信息环境和信息通道、法律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交通网络设施、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等发展总部经济必备的条件出发,积极探索“泸州白酒产业总部经济”的发展模式,将泸州打造成中国白酒产业总部经济发展区。目前,已完成了“中国白酒金三角酒类产业开发区(泸州)园区概念规划”。
【刘国强】:
第五,着眼辐射影响力提升,完善产业发展服务体系。一是不断完善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酒类及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这两个共性平台的服务功能,特别是充分发挥在生物发酵技术研发和白酒质量检测领域的领先优势,加大对周边区域的业务拓展和辐射渗透力度,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两大中心”的影响和辐射能力。二是加快构建酒类产业金融服务平台。目前,我市已组建成立了全省首家、全国注册资本规模最大的酒类产业融资机构-龙马兴达小额贷款公司,年均发放酒类产业担保贷款5亿元左右。今后,将以龙马兴达、华西证券等融资平台为基础,积极引进和发展社会资本参股合作,不断创新金融服务形式,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产业融资服务体系。三是加快酒类产品交易中心建设,积极推进服务网点向周边地区延伸,尽快形成覆盖整个中国白酒金三角地区的交易网络。
【刘国强】:
第六,强化互动综合开发,进一步提升涉酒关联产业效益。一是将名酒文化与旅游文化相结合,积极开发泸州老窖酒道场、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酿酒作坊及二郎国际风情名酒小镇等旅游精品场(点);二是创新机制,加快推进沿沱江、长江流域和赤水河流域100万亩酿酒专用高粱基地建设,进一步做强胡市-金龙、黄舣镇沿江旅游观光农业产业带;三是构建酒文化创意设计平台,在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开发建设具有浓郁酒文化特色的“中国酒城老酒坊”、“天然藏酒库”等设施场所,将泸酒发展区建成业界第一个国家级集文化旅游、创意设计、商业贸易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基地”。
【刘国强】:
第七,狠抓协调服务,强化政策扶持促进。从2008年起,我市连续四年以“一号文件”的形式,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酒业发展的意见》,给予酒业发展强有力的引导和支持,营造了良好的酒业发展环境。此外,我市还加强白酒安全监管,通过积极争取,获得公安部授权的跨区域查处打击“泸州老窖”商标知识产权侵权案件执法权,成为业内首家和全国唯一,确保了泸酒质量。
【刘国强】:
通过这一系列“组合拳”的大力实施,泸州白酒产业实现了跨越发展。去年,我市累计完成白酒产量98.4万千升,同比增长16.4%,占全省的42.8%;实现销售收入352.5亿元,同比增长39.2%,占全省的33.4%;实现利税81.9 亿元,同比增长47.3%,占全省的31.3%。白酒产量、销售收入、利税分别比“十五”末增长4.7倍、7.6倍和9.8倍,其中入库税金比“十五”末净增26.2亿元,年均增长42.5%。
【刘国强】: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起步之年,也是省委、省政府全面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的关键之年。在国家商务部、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等相关国家部委和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白酒金三角2011年酒业博览会”已成功升格为以省政府名义举办的省级品牌会展,并成为商务部2011年重点引导和支持的展会。
【刘国强】: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我们坚信,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下,我市建设“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腹地”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四川白酒产业也一定能实现展翅腾飞!
【刘国强】:
最后,真诚地邀请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到酒城泸州参观考察,亲身感受酒博会的盛况!同时,也敬请各位新闻界的朋友继续为泸州的发展,特别是泸酒产业的发展促进工作摇旗呐喊,加油鼓劲,全面报道本届酒博会的盛况。
【刘国强】:
“中国酒城·魅力泸州”期待大家的光临!
【刘国强】:谢谢大家!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战略部署,加速推进“中国白酒金三角”工程建设进度,进一步提升川酒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酒类会展品牌,在国家商务部、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大力支持下,四川省人民政府决定于2011年3月18日-22日在四川省泸州市举办“中国白酒金三角2011年酒业博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