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度 > 关注 > 正文
茅台告急,难释三重压力
来源:  2015-12-21 09:20 作者:

        当茅台开启了中国高端白酒千元时代的大门之时,伴随而来的却是大量负面效应:价格虚高、暴利行为、管理失控、社会腐败指数象征等等,一时间,整个高端白酒阵营阴云密布,在集体沉默中,市场上表现最热闹的茅台酒则成为了众矢之的,引发各路人马纷纷"兴师问罪"。

  舆论压力接踵而来

  最近震惊行业的报道,恐怕就是2011年元月21日晚中央电视台在“经济半小时”播出的“茅台涨价追踪”节目,当我们看到杭州市茅台专卖店每人凭身份证限购一瓶酒的公告引发的连环追踪之时,千里之外的茅台酒厂却传来了一组不容乐观的画面——酒厂内部人员、经销商以非正规手段倒卖高价茅台酒。就茅台的舆论环境来说,这些“画面”无疑是雪上加霜。

  早在2010年度茅台合肥全国经销商大会上,茅台股份公司总经理刘自力就围绕着茅台价格和品牌形象发表了激情四溢的讲话,他“语重心长”地阐述了广大经销商应该如何看待茅台酒今天的市场价格,价格攀升后对企业和经销商带来了什么。他认为:“高价背后是暴利,暴利就是双刃剑。”杜光义也指出:“受持续旺盛的市场需求和产品供应无法扩大的制约,市场供需矛盾突出,导致53度茅台酒的市场销售价格远高于公司规定的指导价格,这给市场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给企业和品牌形象、社会公信度带来了影响,也给我们企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一些潜在的不利因素。”

  从茅台高层的讲话中我们已经能感受到企业对价格问题的重视程度以及价格失控下的忐忑不安。

  然而,茅台的“自我反省”却成为了2010年岁末众多媒体(评论家)借题发挥的对象。在互联网上最先传播的文章,新食品记者记忆最深刻的当数知名财经评论员叶檀的博文《茅台酒价格是什么指标?》以及《茅台就是身份》。《茅台就是身份》一文指出:高端白酒是身份标志,如同奢侈品是富裕阶层的标志,喝茅台酒成为特殊阶层区别于普通阶层的标识。在贫富悬殊日益严重的当下,日益刺激贫富差别穴位、强调身份象征的产品都会受到舆论痛斥。在《茅台酒价格是什么指标?》的文章则更为“刻薄”:“中国高端白酒一飞冲天,这不是内需之福,而是腐败之祸。……茅台酒价节节上升,反映了中国消费经济的畸形,以及奢侈品供应公务化的现象。”更让很多人无法接受的就是茅台公告中列举的涨价理由:为更好地统筹兼顾好国家、消费者、企业、经销商和投资者等各相关方的利益。实际上,涨价带来了终端价格持续上涨,高过了1200元/瓶,消费者多掏了腰包为何却说兼顾了消费者的利益呢?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关于茅台涨价引发的舆论大战由此展开。新浪财经、搜狐等门户网站更是每天刷新相关文章,各省市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商报》、《广州日报》、《北京青年报》等媒体蜂拥而上,口诛笔伐。在这场长达一个月之久的舆论之中,茅台方面始终保持沉默。

  “限价令”的考验

  茅台之所以受到如此关注,另一核心就是企业自己推行的“限价令”。

  实际上,高端酒市场上茅台开始走强始于2006年岁末。2007年初,茅台在营销工作会上首次高调提出限价要求:从2007年4月起,53度飞天茅台终端价不超过458元/瓶。2008年初又制定限价为538元/瓶,2009年则提高到700元/瓶,2010年则上调为730元/瓶。

  然而,茅台方面屡次实施“限价令”,结果终端价格越限越高,2010年上下半年之际,53度飞天茅台已经突破了800元,这与要求的限价730元高出了70元以上。

  涨价战引出“千元时代”

  让茅台价格取得“突破性发展”的,还有一条导火线。

  2010年6月12日五粮液召集全国经销商会师杭州密谋涨价,要求五粮液的终端零售价必须达到758元/瓶以上。牵一发而动全身,就在五粮液的终端价格直逼飞天茅台之时,由此在渠道层面引发了茅台的大幅度涨价。2010年7月份开始涨价,53度飞天茅台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价格近日已达988元/瓶,市场对于茅台涨价的原因众说纷纭。这就是中国高端白酒迈入千元时代的典型性事件。

  对此,茅台集团董事长季克良表示,茅台涨价的真正原因“应该去问经销商”,因为出厂价并未上调。

  越限价越涨价

  2010年12月15日,贵州茅台发布公告称自2011年1月1日起适当上调产品出厂价格,平均上调幅度为20%左右,即出厂价从499元/瓶上调到619元/瓶,同时出台终端限价政策为不超过959元/瓶。正是限价令的数度出现,并数度拉大终端与出厂价之间的差距,使得整个渠道的利润空间从最初的150元上升到如今的800元以上,同时,终端价格在一年之内翻了一番。显然,限价令的效能持续下降,成为了一纸空文。

  督察团力有不及

  正在各方将茅台限价令等同于“忽悠”之时,茅台集团向全国派出了50人组成的10个督察工作组,开始对专卖店实行限价的情况进行监管。

  据记者了解,具体主要展开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维护专卖店价格体系;二是联合区域经销商签署价格执行承诺书,并通过当地党报党刊和大众媒体广而告之;三是针对经销商的茅台酒身份编码,进行货物流向的价格体系监控。尽管如此,除专卖店体系之外的大型商超,虽然有部分已经下调到1099元/瓶,然而却有价无货,而在有货供应的大卖场实际售价却是高达1400元/瓶以上。

  不过,也不能说限价令全无效果。

  最近,一些媒体也开始报道部分茅台专卖店的限价销售工作,商超标价也下调到了1099元/瓶,同样,记者调查发现,茅台二批价也在回落之中。四川某经销商告诉记者:“我们供给商超的价格是939元/瓶,在此之前的价格就是乱的,供货渠道和价格都很乱,有时供货价高过1000元/瓶,有时又只有几百块一瓶。现在如果商超零售价格高过1099元/瓶,所有经销商都不再给其供货;如果经销商的供货价格高于939元/瓶,那么商超终端价也会相应提高,厂里的督查组就会通过每瓶酒的物流码查出是哪个经销商供的货,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罚。”

  对于此类情况,四川经销商罗爱民分析道:“市面上看到现在还有商超价高过1099元的茅台酒,那是调价之前的存货,但都不多,成都最多还有两三家还有存货。针对以前的存货,我们也在进行回购,并与二批商协调,使其尽快把这部分产品消化掉,统一执行新的价格措施。”

  经销商的委屈与让步

  茅台将限价的重点放在经销商身上,事实上被动压缩盈利空间的经销商也充满了委屈,需要安抚。并且,在舆论面前,经销商与厂家一样面对着媒体的纠缠与追问。经销商和茅台已由利益共同体变成了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诉冤:多种因素导致价格抬升

  实际上,在经销商中间,对于限价令的做法也持有不同看法,大多总经销表示出无辜,认为终端价格暴涨完全是分销商的哄抬所致。针对南京市场上茅台酒紧俏的原因,江苏经销商陈国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这些年茅台酒的消费量在增长,供需失衡是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同为生产酱香酒的企业,郎酒方面的相关人士则表示:“酱酒需求的确不断扩容,加之酱酒的收藏价值天然优于其它香型白酒,这些年流行的酱酒投资与收藏热,直接增加了酱酒的需求缺口。”

  当然,在这样的背景下,同样有不少部门经销商在大量囤货,更加剧了茅台的紧俏,正是这场包含了散户投资、渠道商囤货、下游商抬价等诸多因素的涨价风潮,使得茅台酒终端价居高不下,在广东地区高达1800元/瓶以上,成为了高端酒奢侈化发展的风向标。

  一位北京经销商如是说:“我认为现在的媒体对价格问题关注太多了,有些捕风捉影没有事实依据的报道。做生意都要赚钱,茅台的价格之所以那么高是中间商在捣乱,并不是我们经销商赚了多少钱。其实有很多行业的价格都很不透明,利润率高达200%、300%的也有,为什么只来关注茅台。很多经销商手里是没有货的,价格标那么高都是虚的,是在空炒价格。新政策出来后,我们是要保证每天都有酒卖,每天在有计划地卖。”

  对策:搭售系列酒

  在市场操作中,茅台王子、迎宾酒的销售政策一直与53度飞天茅台呈正比例关系,即经销商销售王子、迎宾酒规模越大,得到的茅台酒供应量就越多,然而王子、迎宾酒的销售并不通畅,这样使得经销商将盈利重点转向了53度茅台酒。比如,在安徽合肥市场上,一些专卖店在限价令执行时,出现了买一瓶53度飞天茅台酒必须同时捆绑购买一瓶309元的茅台王子酒的操作方法。

  对此,一些经销商表示:“在系列酒无法实现规模与利润的同时,只有通过搭售政策,以期改变系列酒的销售尴尬。”

  现实:行走在大局与利润之间

  不可否认的是,限价带来的是渠道利润降低,不免有一些经销商则建议茅台取消限价令,不过在企业的动员和监察下,坚持执行限价令的经销商也有不少,他们表示:“涨价背后的限价令是公司从长远考虑的政策,之前的价格猛涨都是二批商和三批商把价格炒得太高。厂里限价是对消费者的一种承诺,也是在保护经销商的合理利润。现在虽然每瓶酒的利润少了,但利润线更长,更稳定,生意也会做得更长久。”贵州一位姚姓经销商对记者说:“利润当然比以前少多了,说心里话,很多经销商对这个政策都有看法,只是现在顾全大局,先跟着厂里的政策走,等这段时间过了再看。”

 

编辑:苗倩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