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球经济进入复苏阶段,中国酿酒行业延续了“快速小跑”的势态,产销两旺。尤其在资本市场上,中国酿酒行业上演了一出出“几家欢喜,几家忧愁”的好戏,从众多企业“赶考IPO”着急过把“上市瘾”,到部分企业推出期酒、理财酒品、权益性交易酒品等“液体黄金”投资;从岁末上市企业股价“坐山车”到个别企业IPO涉嫌造假被“暂缓发行”而“神马上市成了浮云”;从四川组织“银企合作”开启原酒质押的新融资模式之门,到“买茅台酒股票不如买茅台酒”所引发的白酒收藏热,以及岁末给力的“撒酒疯”,每一个事件背后都牵涉着金融资本,同时也预示着酒业资本运作正进入“滴酒滴金”的新阶段,酒类产品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快消品,而逐渐发展成为与资本紧密相连的“真金白银”。
融资创新:IPO和质押
IPO无疑是2010年中国酒行业的热词之一,其高估值、高市盈率、高发行价、高超募额的“步步高”现象让A股IPO成为不少企业心目中的“造富盛宴”,选择IPO上市为企业并购、扩充产能、提升品牌影响力等方面提供了丰裕的资本,不少企业也因此化被动为主动,开始清晰地利用市场法则,通过发行股票、转让股权等资本技巧性运作,实现价值增值、效益增长。
如果说IPO是酿酒行业“随大流”融资,那么,原酒质押就是资金来源有限和扩产、调整结构等资本缺口企业的融资新手段,这既缓解了地区投资资金去向问题,也借助金融质押平台提高了原酒的产品价值,原酒不再是简单的生产原料,也成了金融产品。
成长阵痛:股价“坐山车”和被“暂缓发行”
2010年,酒类股作为消费股受到投资者的追捧,曾蝉联股价第一宝座。在酒类股大受追捧的同时,也产生了洋河股价后市乏力遭遇跌停,以及胜景山河遭曝光,其IPO暂缓发行的尴尬局面,精明的投文章来源华夏酒报资者和严格的证券市场管理给酒业上了一堂课。无论是股价下跌造成的企业市值缩水,还是因“暂缓发行”给企业造成的短期和长期的品牌、市值增值等方面的不利影响,这些都在提醒酒类企业,每一步资本运作背后都需要大量的资金铺路,应当谨慎为之。这一系列问题更预示着快速追赶资本化运作的酒行业正在遭遇成长的阵痛。
师夷长技:期酒、理财、拍卖、权益性交易
进入2010年,在国际葡萄酒市场比较流行的运作方式——期酒开始在国内葡萄酒行业应用,国内企业借此与国际接轨,追求在快速发展的葡萄酒市场中的中国定价权,保住了中国酒类产品的“真金白银”。
另一方面,酿酒行业开始学习并尝试证券行业理财产品、文物拍卖、股票权益性交易等,推出了茅台生肖酒等一系列产品,虽然规模都不大,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更重要的是这些金融形式加快了酒类产品的转化,并吸纳了大量的业外投资资源,实现了双赢。
老生常谈:“撒酒疯”和白酒收藏热
酒品涨价和白酒收藏热无疑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每一次涨价都给酒产业链带来了真金白银,而随之带来的就是高端酒品收藏热,这也彰显了社会投资者对酒类企业价值的首肯。
价格水平:以价格指数表示的不同时期商品价格和服务收费的变动趋势和程度。
【事件回顾】
2010年1月1日,茅台上调产品出厂价,平均上调幅度约为13%;古井贡酒红运系列和金奖系列提价5%。
2010年1月16日,五粮液上调产品出厂供货价,上调幅度为8.5%—10.3%。
2010年10月1日,古越龙山上调八年陈以上高档黄酒产品(非礼盒装)的出厂价格,提价幅平均为10%。与此同时,会稽山也对“国标”、“国宴”、“纯正”、“水香国色”等十大系列近百个品种进行价格调整,平均提价幅度为10%左右。
2010年10月15日,洋河上调其“蓝色经典·天之蓝”系列产品的出厂价格,平均上调幅度约为5%。
2010年10月29日,古井贡酒在3月提价的基础上,再次调整其年份原浆系列产品的价格体系,具体上调幅度为5%—20%。
2010年11月初,长城、张裕等国产葡萄酒上调出厂价。其中,原出厂价位在40元/瓶左右的长城葡萄酒涨到了50元/瓶左右,50元/瓶左右的葡萄酒已卖到100元/瓶左右,张裕几款葡萄酒的出厂价也上调了20元/瓶左右。
2010年12月15日,茅台发布公告称,从2011年1月1日起上调产品出厂价,平均上调幅度为20%左右,上调后53度茅台飞天酒出厂价为619元,终端价格(市场零售价)不得超959元,同期北京人均月工资为4000元左右,而1988年茅台酒价格在物价改革前仅为8元,同期基层干部的月工资为80元左右,从价格水平上讲20年内增值百倍。
2010年,提价名单遍布各大酒种,贯穿整个酿酒业,无论是中高端,还是低端都在涨价,酒类产品价格水平不断高企。
【煮酒话词】
从年初到年尾,对于酒类产品价格水平的讨论,终贯穿于2010年的中国酒业。“二线看一线,一线看茅台”,由茅台、五粮液等一线品牌引发了涨价潮,与此同时,低端白酒、葡萄酒、黄酒和啤酒等受累于人力、原料、物流成本上扬也相继提价。
伴随着酒业品牌升级和物价水平、成本的提高,酒类产品价格水平上扬是必然的趋势。然而,涨价在2010年却遭到了质疑,尤其是岁末涨价引发的对“撒酒疯”的声讨。如何控制好涨价节奏,如何处理好品牌增值、成本分摊和消费者认可的关系,需要酒类企业认真反思。
其实,品牌和价格位于天平的两端,讲究平衡,若是品牌上去了,价格滞后,酒企得吃亏;若是价格上去了,品牌滞后,消费者不会买账。
因此,涨价的时机、涨价的基础、合理的理由,犹如“天时、地利、人和”一般,缺了谁都是遗憾。
质押:质押也称质权,就是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其动产移交债权人占有,将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就该动产卖得价金优先受偿。
【事件回顾】
2010年1月18日,四川省酿酒研究所联合中国光大银行成都分行,在成都市为四川省部分白酒生产企业办理原酒质押贷款,以原酒为融资抵押物。
2010年5月26日,四川高洲酒业与光大银行成都分行达成原酒抵押贷款协议,额度为8000万元。
2010年9月13日,100多家四川企业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等9家银行,参加了四川省食品工业银企战略合作暨项目对接洽谈会,通过“原酒质押”等新型融资方式,展开酒企与银行之间的融资合作。
2010年12月8日,北京华夏典当行正式推出名贵白酒典当业务,按艺术品进行估价,属于艺术品典当。之前,对于烟酒糖茶等入口的物品,典当行一直不予接收。
【煮酒话词】
做生意需要本钱,大家都知道。即便是一本万利的事,也脱离不了这个“本”。可是对于中小酒企而言,难就难在本钱不足。在白酒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产业进一步整合的环境下,中小酒企的发展一直受制于资金瓶颈。
由于中小酒企手里的资金少,而原酒储存占用资金量较大,导致酒企无力储存更多的原酒。这一方面会让酒企损失很大一部分原酒库存增值获利,更重要的是,这制约了酒类企业未来的发展。
原酒质押贷款的方式为中小型白酒生产企业打通了一条融资之道,可以说是为酒企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其意义除了帮助中小酒企解决发展中资金不足的问题外,还有利于酒企长时间地大量储存原酒,这对于酒企未来扩大规模、加快发展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