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边四川宜宾2万吨基酒基地去年底完成投资6000万元,稻花香在重庆耗资5亿元的生产基地即将完工,枝江酒业也在四川邛崃启动基酒基地。与此同时,洋河在控股双沟后正与川酒二线品牌密谈收购,2011年,湖北酒企入川提速。
基酒首选四川是把双刃剑
白酒界俗称“上不入川,下不进皖”。川渝是川酒的传统根据地,川酒有“六朵金花”,早些年,许多区域强势品牌不但是生产基地不敢进川,销售网络也是尽量避开。
作为白酒产业链上游的基酒产业,四川基酒的集群效应初显于上世纪80年代末,目前以邛崃为代表的川西产区和泸州产区、宜宾产区已经形成了四川基酒的主产区。
基酒是酿造白酒的基础材料,基酒数量的多少以及质量的好坏都是酒企最为重视的一环。
近年,随着苏酒、皖酒、鄂酒板块的整体崛起,一些区域名酒发展很快,自酿基酒产量不足,酒企不得不从川酒企业购买基酒。“对企业而言,通常只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企业才会从其他企业购买基酒,而购买基酒首选四川,但这也是一把双刃剑。”省内一酒企负责人表示,同一产品的基酒不同,会让产品的口味差异较大,甚至失去这部分市场的老客户。
如当年的秦池酒由于发展过快,基酒产量严重不足,公司不得不从川酒企业购买基酒。几年后,由于产品质量下降并造成销量大幅下降,秦池迅速消失。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原料短缺的情况下,如何既保证酒企发展的速度,又保障产品的质量?高速发展的鄂酒同样面临类似的问题。
鄂酒抢滩川渝 直指基酒
早在2009年,鄂酒龙头企业白云边、稻花香、枝江相继“杀入”川酒腹地。
2011年元月,白云边股份有限公司人士透露,总投资2亿元的四川宜宾2万吨基酒基地已开工建设,去年计划投资8000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6000万元。
白云边集团董事长李欣表示,该项目总建设周期为3年,2012年10月前建成投产。该项目建成后,可新增1万吨原酒产能,最终白云边酒业在宜宾的生产基地可形成年产原酒2万吨以上的生产能力。
2010年,白云边省内市场销售增幅35%,华南片区、江西片区增幅分别高达107%、59%。
在解决上游基酒问题的同时,伴随省外市场的突飞猛进,白云边下游物流配送亟待强化。
2010年10月,白云边集团确定未来二年,将投资6亿元在武汉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建造白云边物流工业园。
继2010年9月新两万吨基酒基地投产之前,枝江酒业已将触角伸向四川。
同样,枝江落户邛崃意在基酒。
枝江酒业董事长蒋红星表示,邛崃酿造生产基地预计建设期18个月,在中国名酒工业园占地150亩,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2亿元,作为枝江新的基酒基地保证供应。
同时,枝江酒业正密谋以填补四川市场为主的全国化大市场体系构建。
区域品牌入川提速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公布的2009年中国白酒十强中,除五粮液、泸州老窖、郎酒、剑南春4家川酒外,其余6家白酒企业竞相在“十一五”收官之年强势入川。
苏酒强势崛起,布局全国,而其入川的意图更是跃然纸上。“至今为止,四川仍是洋河最为薄弱的市场之一。”洋河市场部副总监朱伟坦言,洋河在布局完北上广深一线市场后,已对包括四川在内的薄弱市场发起了“攻坚战”。业界猜测,洋河有意通过控股红楼梦酒业进入四川市场。“洋河看重红楼梦酒业的基酒和资源,而红楼梦则希望借助洋河强大的实力和网络助推其上市。”宜宾市负责人证实,双方谈判已到实质阶段。
对于苏酒龙头洋河入川的消息,已经落户川渝的稻花香西南区负责人表示“并不惊讶”。
2009年,稻花香在川渝两地的销售额达1亿元,2010年有望突破2亿元,稻花香去年上半年耗资5亿元的生产基地也即将完工。
打破品牌束缚 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入川建厂、资本整合、渠道渗透……外省白酒多路进军四川市场,以往川酒独具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环境优势,也被“嫁接”为外省白酒入川的“攻略”。
全国春季糖烟会落户成都,2010年糖酒会,鄂酒新贵黄山头在成都斥资近千万元“血本”,营销楚文化。作为一个复兴两年的区域名酒,黄山头何以如此“烧钱”?
面对疑问,黄山头酒业董事长助理黄道强说,之所以沿袭奢华的楚韵风格,完全是因为品牌成长时期战略推广的需要,同时召开经销商大会,拓展全国经销网络。
白酒专家陶家池认为,目前很多白酒企业都在制定“十二五”规划,跻身一线品牌、实现全国化布局成为很多行业新秀的愿望,而入川挑战成为其验证、证明、提升自身品牌价值、打破区域品牌束缚的一大战略。
“我们不畏惧‘六朵金花’,”稻花香市场部人士表示,在广东等市场获得成功的背景下,会循序渐进进入川渝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