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度 > 关注 > 正文
入川,白酒走向未来的跋涉之旅
来源:  2015-12-21 09:19 作者:
  四川是中国白酒生产和销售大省,其中强者云集,川酒美名有口皆碑。无论是“六朵金花”这样的国家名酒,还是丰谷、红楼梦、小角楼、江口醇等快速崛起的地方优秀品牌,都是四川白酒强大综合实力的佐证。正因如此,在白酒行业里素来有“酒不入川”之说,这或许是一种谦逊的姿态,但也折射出广大白酒企业对四川市场态度的谨小慎微:置身于川酒军团的强大包围圈之中,外来品牌要想立足尚且艰难,遑论做大市场、培育品牌了。

     但这一“壁垒”在近几年却被逐渐打破了,就在2010年春天,湖北稻花香集团投资5亿元的涪陵项目在重庆正式奠基,标志着其“西进战略”的加速启动;5月,洋河蓝色经典全力出击成都市场,短时间内便覆盖了成都武侯区酒类经销商营销网络;11月,北京红星二锅头的外埠首家分公司落址成都,并在此基础上寻求生产本地化发展。




     省外白酒缘何相继启动“入川”之旅,是对自身品牌和市场开发能力有了新的自信,还是出于企业长远发展规划的战略性布局?这对于白酒行业整体的转型调整又会产生哪些影响呢?

  深扎根方有大作为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对于白酒市场来说也不无道理,昔日“鲁酒入川”、“徽酒入川”都曾留下了惨痛而深刻的教训。但湖北稻花香集团还是对西南市场的开发充满了信心,正如稻花香集团董事长蔡宏柱所言,涪陵项目是推动稻花香品牌从区域走向全国的重要一步,将进一步完善稻花香的产业布局,通过生产基地的深深扎根,迅速提升稻花香品牌在西南地区的市场覆盖和品牌影响力。

     值得注意的是,稻花香选择了与以往白酒企业“入川”不同的途径:选择直辖市重庆为落脚点,从战略角度实施切入,建立大型生产基地,意在从内部占领市场,这在对稻花香未来产业布局产生深远影响的同时,也促进了涪陵区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了当地食品产业发展水平,拓宽就业渠道,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对此,湖北稻花香集团总经理蔡开云向《华夏酒报》记者表示,涪陵项目已经纳入稻花香集团的“三百工程”当中,并且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工程旨在“创立百年品牌、打造百亿企业、带动百万农民致富”。通过这一项目的深入实施,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将逐步实现年产高档商品白酒5万千升,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创利税3亿元,解决1000人就业,从而构筑起稻花香进军西南市场的桥头堡。

     一言以概之,稻花香西南攻略是“深扎根,大作为”的运作思路。

     作为西南酒市前沿阵地,重庆白酒市场的风云变迁具有很实际的借鉴意义,对于志在进军四川,从川酒根据地分一杯羹的外省企业,应该考虑在产品之外,采取异地建厂等形式“改换身份”,借用川酒的优秀基因来开拓四川市场,或可达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

     或许,我们更应该把这一轮白酒入川的趋势称之为“白酒四川化”,以企业个体长远发展的战略布局为切入点,逐步推动白酒行业大分工的实现,稳步提升白酒产品综合质量水平,提高行业的集约化、现代化程度——从四川这片酿酒沃土上吸取养分,推动整个白酒行业实现新的跨越发展。

  白酒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多年以来,白酒行业早已习惯了原酒出川这一现象,这是行业对四川酿酒资源的共享,同时,原酒企业也分享了外省酒企的品牌、市场资源。通过优势互补,彼此间实现共同发展,这符合现代化的行业经营模式。时至今日,省外白酒企业纷纷入川拓市,而且在产品层面之外,或直接投资建厂,或选择向优质原酒企业注入资金,用于购买原料、生产改造和技术创新,原酒企业利用这笔资金生产专供该客户使用的“定制”原酒,四川白酒资源的开发使用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就此,著名白酒专家、四川省酿酒工业协会专家组副组长胡永松对《华夏酒报》记者表示:“吨价超过2万元的四川原酒现在很有市场,一些省外企业在实地考察过原酒企业之后,明确提出只要某个车间的酒。”种种迹象表明,现在省外企业对四川原酒的需求并非出于降低生产成本考虑,而是希望提高产品质量,“这说明白酒行业对四川省酿酒资源的认可与分享,与其说四川的原酒好,倒不如说中国白酒的质量好。”胡永松说,川酒与省外企业的结合是彼此资源的充分结合利用。

     白酒资源的科学利用,其核心在于把优势资源转化为生产力、经济效益和品牌效应。众所周知,四川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质浓香型白酒酿造资源,这也是川酒军团强大的根源所在。在传统白酒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国际化竞争、培养新生代消费群体等一系列关乎未来命运的重大问题时,如何更加合理地利用开发优质资源,通过精细分工、专业操作等途径,提升白酒行业核心竞争力?这对于整个中国白酒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通过“白酒四川化”,对原酒产业进行规范、科学的升级,不失为对白酒资源的合理开发。

     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由于白酒的酿造对于水分、气候、微生物环境等自然条件的要求极高,从某种程度上说,白酒酿造资源是很难再生的,其开发应该是长远的、可持续性的,开发与保护必须同步进行。

     我们看到,外省企业来四川建原酒生产基地已渐成趋势,其实,四川原酒企业中有很多上规模、品质优的骨干代表,外省企业选择“另起炉灶”是不是一种重复建设呢?况且新建基地需要几年的窖池培育才能产出优质原酒,这就造成了酿酒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
     出于保护白酒酿造资源的考虑,外省白酒以基地建设、产能布局的形式进入四川,应该主动考虑与四川省内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比如通过股份置换的方式,参与到彼此的生产经营中来,把原先的原酒供求关系升级为分工协作模式,用产业链条把原酒供求企业的利益串联起来,其实这对于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升也是大有帮助的。

  川酒当自我加压

     当然,在川内建厂、买厂只是白酒企业入川的一种形式,像本文开头所述的洋河、红星二锅头,目前还是以“常规”途径进军四川,势必将与川酒军团展开面对面的品牌博弈和市场争夺战。其实,这就引出了一系列很现实的问题:随着当前白酒消费市场的多元化、个性化发展,省外白酒品牌完全有机会通过品质、品牌、文化的创新切入四川市场,这种创新应该从何入手?到那时,川酒又将如何面对?

     一直以来,四川是浓香型白酒的天下,但随着郎酒近年来的稳步发展以及五粮液重拳出击“永福酱酒”,酱香型白酒在高端市场的竞争优势日渐显现,且培养出一批忠实的消费拥趸。这给了省外企业一缕希望:川酒市场在浓香主流之外,仍有其他香型的立足空间,或者说是创新的品质风格将成为主导四川白酒市场未来格局的重要一环。

     而四川白酒的品牌文化可谓深厚而博大,结合到品牌的传播上,既有国窖1573之“可以品尝的历史”、剑南春之“唐时风韵”这样的历史诉求,也有水井坊之“高尚生活元素”、舍得之“智慧人生”这样的心理诉求,诸多优秀白酒品牌难以尽述。但川酒的品牌营销却并非无懈可击,甚至在与很多外省白酒品牌的对比中处于下风。

     如四川省食品工业协会党组书记、会长崔兆全所言,川酒现有的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但在当前白酒行业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下,四川白酒仍要自我加压,抢抓机遇,“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加大对四川白酒品质、文化的整体推介宣传,为区域品牌注入更强大的发展后劲,挺起川酒持续增长壮大的脊梁。”他认为,川酒企业应该把更多的文化元素融合于品牌之中,赋予川酒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适当的条件下推进川酒营销总部在中心城市聚集,使川酒更具有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

     2010年,四川省政府提出“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的战略规划,在促进川酒发展的同时,也将对整个白酒行业产生深远影响,像古蔺名酒名镇建设、泸州酒业集中区、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酒类产品交易中心等18个首批“中国白酒金三角”重大项目已经正式投入建设,在白酒入川的大势推动下,四川正在从“白酒酿造基地”向“中国白酒中心”逐步升级。 

     白酒行业的这一转变,正是其走向未来强盛的跋涉之旅。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王玉秋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