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度 > 关注 > 正文
产区政府的“服务员”角色
来源: 《华夏酒报》  2015-03-04 04:48 作者:石磊
     日前,四川省宜宾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宜宾名优白酒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宜宾将实施龙头带动、“优粮名酒”、营销突破等九大战略,力争到2020年,全市名优白酒产业发展基地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将宜宾建设成“世界名优白酒核心基地”。
     伴随着酒类市场的深度转型,酒业调整已逐渐由厂商企业层面上升到白酒产区的政府层面,由产品、营销的市场策略层面,上升到产业规划的宏观战略层面。酒业上层建筑的重构,势必带来产区政府的新角色和新职能,发生在“酒都”宜宾的变化,正是这种趋势的充分体现。
九大战略服务千亿产业
     根据《关于推进宜宾名优白酒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显示,未来几年宜宾白酒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17年,宜宾全市名优白酒产业发展基地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50亿元,实现利税总额200亿元;到2020年,宜宾全市名优白酒产业发展基地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实现利税总额250亿元;力争到2020年,将宜宾建设成“世界名优白酒核心基地”。
     宜宾市委副书记、市长徐进介绍说,面对近期复杂多变的酒业市场形势,宜宾市政府积极应对、积极作为,力求充分发挥宜宾白酒在品质、品牌、人才、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实力底蕴,会大力推进白酒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强化宜宾产区、宜宾企业在市场新常态下的核心竞争力。
     而此次宜宾市政府所部署的九大战略,则是上述思路的有效落地,其中包括大力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做强做大五粮液集团;大力实施梯度培育战略,重点支持“中国(宜宾)白酒之都白酒金花企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打造特色名牌;大力实施营销突破战略,巩固和提高宜宾酒市场占有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实施“优粮名酒”战略,打造“中国白酒原料基地”;大力实施产业关联发展战略,打造商贸物流金融配套一体化;大力实施人才战略,打造白酒行业人才高地;大力实施酒文化灵魂战略,建设中国白酒文化高地。
     作为中国白酒的核心产区之一,也是白酒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优秀典范,宜宾此次出台的白酒发展意见不仅对产业规模与质量提出了明确目标,更有具体的引导保障措施作为配套。从“打造”千亿产业到“服务”千亿产业,产区政府的角色与功能正在发生转变,
     这种转变的迹象在《意见》中还有多处体现,如针对行业调整过程中酒企普遍面临的资金和融资压力,宜宾市将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加大对名优白酒产业发展的资金引导扶持。据了解,在2014年宜宾市政府已从市级财政预算中安排名优白酒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000万元,主要用于酒企的市场开拓、品牌培育、宣传推广、创新驱动、重大技改项目、基地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安全、产业链延伸及目标考核奖励或补助等方面。同时当地还成立了酒类专业担保公司,由市财政注资1亿元(其中2014年注资5000万元,2015年注资5000万元),专门用于宜宾名优白酒产业发展的融资担保。
     宜宾市还通过各种举措,支持引导当地酒企的品牌、文化建设工作。如对首次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国家质量管理奖和四川名牌、四川省著名商标、省政府质量管理奖的名优白酒企业,给予资金补助。对依法使用“宜宾酒”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及专用标志、有机(或绿色)产品认证、原产地保护认证和“宜宾酒”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及专用标志的名优白酒企业,专用标志由地标办免费提供,其标志产品年销售收入和入库税金首次同时达到1000万元和200万元以上的,给予10万元以上一次性标志使用费补贴。
     自2012年以来,酒业形势在调整震荡中持续下行,广大酒企除了应对来自市场的压力之外,在金融贷款、企业建设等方面同样面临很多困难,至于对宏观形势的把握、体制创新、权益维护等方面更是充满困惑。从某种角度而言,由社会发展所引发的这一轮酒业调整,仅靠产业自身适应的难度比较大,过程也会比较漫长。因此,政府部门要发挥更大的引导、服务作用,一方面帮助酒企解决实际困难,一方面引导行业尽快实现发展动力的转换,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继而成为酒业变革发展的引导者。这种转变正在宜宾发生,它也理应成为酒业下一阶段的发展主题。
角色转变带来活力“因子”
     显然,借着行业变革调整的浪潮推动,宜宾产区正在发生历史性的蜕变,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划的改变,引起了产业模式、产业生态的连锁反应,产业与金融之间,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之间,企业与市场之间,都在产生新的“活力因子”。通过政府角色的转换,将白酒变革创新上升到产业高度,其成果和效率或将更加突出。
     对于宜宾白酒产业正在发生的种种变化, 以及宜宾市政府所做的一系列引导服务工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流通研究室主任王青表示高度赞赏。在他看来,经过黄金十年的快速增长,白酒行业产能和产量过剩已是既成事实,对于传统优势产区,必须重新配置生产、营销和资本资源,建立新常态下的产业均衡,确立产业发展的有效保障。
     “白酒行业不应对原有的增长速度和增长结构还抱有期待,特别是高端市场的萎缩调整将成为长期现象,必须适应未来市场变化和渠道整合的要求。”王青认为,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产区政府所发挥的服务、引导职能,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n文章来源华夏酒报bsp;   首先,要对产业发展进行科学的评估规划。“在新常态下,产区政府应该对白酒市场需求的明显变化有所认识,在发展、产值、税收等方面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目标,尽量避免加剧供求失衡。”王青分析说,特别是对于资金链和经营出现问题的企业,政府应该出台具有针对性的短期扶持政策,帮助企业平稳过渡。
     同时要积极引导产业内部的资源整合。如鼓励企业重组,整合品牌和产能,使资源配置向优势企业集中,通过强强联合来提升区域白酒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为今后发展夯实基础,创造有利格局。
     而针对产区酒企在调整期的变革转型,产区政府同样可以起到扶持引导作用。比如调整现行的税收体系,建立培训、检测、供求信息等公共资源平台,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细化落实执法体系,净化竞争环境等,都可以有效帮助企业与消费者对接,开发打造更具市场适应性的“民酒”新品。
     另外,产区政府还应该加强与行业协会的合作,一方面是帮助产区酒企完善工艺和质量标准体系,建立以标准为基础的技术法规体系,强化产区文化传播和标准普及的双向发展,增强广大消费者对产区标示、特征的辨识能力。一方面要通过与行业协会的信息交互,为地方企业提供有价值的政策预期和市场分析,支撑产业创新。
     发挥产区政府的中枢作用,通过调控节奏、配置资源、引导方向等具体举措,使产业创新更具效率,使产区发展更有质量,使企业决策更有依据,使企业行动更有便利。这正是酒类产区亟需的“活力因子”。
从政府新角色
到产区新模式
     我们有理由相信,产区政府在新的角色和职能定位下,将使当地酒类产业极大受益,并由此构建更有力的产区发展新模式。
     在酒业领域所发生的这种现象并非孤立,事实上,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新常态下,政府将更多扮演“服务员”的角色。这一角色意味着政府将不再直接推动经济发展,其本身不再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而是更关注经济发展的社会动力源的开发和维护。
     当这种变化深入影响到酒行业,产区发展模式随之而变。首先是产区发展的目标和节奏,将真正由市场来决定,酒企可以根据长远健康考虑去做市场,可以针对性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大而强或者小而美。但这需产区政府以相应的制度创新作为前提,使产业发展决策更贴近市场,这个前提有了,老的套路才会放弃,新的步子才能迈开。
     产区发展的根本动力将来自社会消费,而不再寄希望于行政手段的保护或刺激。因此无论是企业产能的扩建,产品结构的调整,利润水平的浮动,都要以消费为依据。这种模式的本质是产业主导权的下行,产区政府的服务职能同样要更加市场化,引导组织产区企业,共同走向市场一线,确保产区发展方向与消费需求相符合。
     再次,产区发展路径将会发生改变,由原来的集体式、全盘式发展,转为此消彼长的产业整合及优胜劣汰,产区资源将进一步将优势企业、优势品牌集中,酒业产能过剩的情况将得到逐步缓解,产区综合质量水平和市场营销能力将显著提高。在市场竞争所主导的产区发展模式下,政府应当积极推动,有力配合,以确保公平开放的产区竞争环境。
(您对本文有何看法,可通过新浪微博@华夏酒报进行讨论。)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苗倩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