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转星移,笔者在伊力特生活、工作已经30多年了,回想起30年前的伊力特,只是兵团农四师72团的下属(连级)单位,一条通往72团团部的土公路旁,两幢酿酒工房、酒库、包装工房、曲房、发料房、修理房挤在一起,七八栋职工住房,成了家的职工厂里只能分给一间十几平方米的住房;有老人和孩子的家庭,只能在房后接一间,里面能放一张床和书桌;而单身职工只能几个人住一间集体宿舍;还有一个职工食堂和一个小商店,所有建筑全是土木结构。没有集贸市场、没有路灯、没有邮局和储蓄所……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也唤醒了伊力特,它的发展变化令人吃惊。1979年72团给伊力特(当时名叫伊犁大曲酒厂)改革开放优惠政策,对企业进行了建厂以来规模最大的技改和扩建,土木结构的工房变成了宽敞明亮的砖混结构大工房,机械设备得到翻新;1985年,酿酒二厂建成投产,1988年,伊力特与72团“两权分离”后,投资近400万元新建从巩乃斯河到厂区的引水工程。伊力特以改革为契机,再次进行大规模地组建和扩建,先后建起了热电厂 、酿酒四厂,成立并建起了新疆农垦第一所白酒研究所。
伊力特建厂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来,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发展成为国家大型企业、新疆白酒首家上市公司,伊力特牌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伊力特产品深受全国亿万消费者喜爱。年产销白酒1万余千升,2007年实现利润和上交税金分别达到1.32亿元和1.5亿元。肖尔布拉克也由昔日荒凉盐碱滩变成了充满生机的小城镇,各种车辆疾驰在平坦的道路上。15幢职工住宅楼、伊力特机关办公楼分别排列在宽敞的街道两旁,分外壮观;伊力特机关办公楼、科研楼、商场综合楼、工会办公楼、酒二厂办公楼各显风姿;科研楼前边的小亭风光独特,楼房前边种植的圆灌榆和四季长青的银杉、松柏以及盆景和花文章来源华夏酒报草,为塞外小镇增添了几分春色,外地来客无不发出伊力特风光也醉人的感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伊力特以白酒“伊力特”品牌为龙头,培育印刷、玻璃制品和绿色果蔬品等新领域,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消费观念也随外部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从前这里只有十几个摊位的菜市场,现在发展为一个新型农贸市场和两个菜市场,摊位上各种鲜肉、鲜鱼、鲜果和蔬菜琳琅满目。除肖尔布拉克商场、汇丰、阳光超市外,还有集体、个体商店、饭店、旅馆上百家。
夏秋时节的黄昏是肖尔布拉克最美的时光,吃过晚饭的伊力特人三三两两在大街上散步,从车队招待所经过银行、邮局、72团工会和机关等大楼到广场小憩后,人们回到伊力特“全国百家期刊阅览室”看书学习,开展各种棋类活动,或到文化活动中心参与球类训练或健身活动;此时,几家歌舞厅音乐响起,霓虹灯闪烁,肖尔布拉克夜色在舞曲中格外美丽,人们或在舞厅吃着果品,喝着饮料,唱卡拉OK,或带着孩子逛夜市,喝伊力特,吃羊肉串或烧烤,别有一番情趣。
伊力特50年的历史是一曲艰苦奋斗的创业史。改革开放30年,是伊力特腾飞的30年。笔者常想,作为第二代军垦人应该留下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伊力特,一个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稳定和谐的伊力特,一座新型、美丽的肖尔布拉克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