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市场 > 白酒 > 正文
好酒出自咱的手———伊力特酿酒技能竞赛侧记
来源:  2015-12-21 07:28 作者:
  在新疆名酒故乡伊力特,每年都会举办酿酒汉子们的“龙舟会”——酿酒技能大比武。4支由新疆伊力特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下属各酿酒厂的“精锐”组成的代表队共28人,汇聚伊力特酿酒分厂,开展该公司酿酒主业的盛事——酿酒技能竞赛。激烈的知识抢答赛、热火朝天的酿酒生产现场,掀起赛事的一个又一个高潮。

     作为“新疆第一酒”的伊力特公司通过开展技能竞赛,激发员工“当先锋、唱主角、显身手、增效益”的热情,促进工艺技术的贯彻执行。同时,竞赛中产生的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为新工艺制订提供了思路。伊力特公司举办一年一度的酿酒技能竞赛已有5个年头了。 

     比赛当日上午,酿酒技能大比武在紧张激烈的抢答赛中拉开了帷幕。台上,来自该公司四个酿酒厂酿酒一线的12名技术“尖兵” 就酿酒专业知识的精疏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一年一度的酿酒技能大比武,对于伊力特公司的酿酒工人来说无疑是一次“大考”,竞赛不仅会产生代表综合技能水平和衡量团队协作精神的文章来源华夏酒报集体第一名,同时也会产生个人单项奖的冠亚军。因此,这不仅是一次技能与体能的大比拼,更是智力的较量和博弈。竞赛通过专业知识考量和实际工艺操作考评决出优胜者。

     酿酒技能大比武是选手们的赛事,也是酿酒厂的大事,每个酿酒厂都全力以赴,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和精心的准备,各自挑选出6名精兵强将组成“尖刀部队”, 荟萃了各酿酒厂的技术精英,人人技艺精湛。

  当日上午,绿荫环抱中的酒三厂工房内,代表队各就各位,开始了工艺技术操作的考核。只见选手们个个憋足了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代表队的所有成员都有十几年的酿酒经验,平时只能在收入上体现才干,谁英雄谁好汉,还需在同一操作条件一决高下。起窖的、装锅的、拌料的,选手们迅速奔赴各自的工作岗位,各司其职,又彼此配合,一出好戏悄然上演。

     “哗啦……”白花花的三袋大米倒在了晾床上,比赛正式开始了,四把铁锨舞动,拌粮、收堆,扬起的微尘带出清蒸后尚带着滚烫温度的大米、高粱、小麦、玉米、豌豆五种粮食的香味,拌粮要均匀,铲起、翻倒、滑散,白色、红色、褐色、黄色的原粮颗粒上下翻飞。每一个动作都准确娴熟,这对于有着十年操作经验的酿酒工来讲自不在话下。接着是起窖,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这酿酒的第一道工序就有不少讲究,窖皮泥上的菌体是否被剔除干净,现场撒落的母糟是否清扫彻底,选手们的每一个举动都未能逃过评委的“火眼金睛”。 

     大比武中最检验的硬功夫是糟醅的出池感官鉴定,对刚挖出来的糟醅观其色泽、水分,嗅其香味,选手们在还未装第一锅前,就要对单窖全天产量进行预估,误差超过25公斤就会被扣分。

     第一锅大楂拌料之前,手握一把糟醅,通过嗅、尝、触,观(看),每位选手们要对糟醅的水分、酸度、酒精份进行感官判定。不用化验,有经验的选手一看就能估摸个九成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炼就这身绝活绝非一朝一夕的事。

     装甑讲究的是“轻、松、准、匀、平、薄”;晾床操作比的是“稳、准、细、净”……操作技能考核对酿酒过程中的每个人、每道工序、每个环节都进行了量化考核,大到安全、质量、工艺操作规程,小到检查储水容器及水质,都可能成为扣分项。

     下午许比赛进入尾声,近10个小时的现场操作,选手们已是汗流浃背,蓝色短袖工装被“汗溜子”代替,脖子上挂着擦汗的毛巾能拧得出水来,但劳动成果装满了好几个酒桶……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施红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