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市场 > 白酒 > 正文
四特,酿造有灵魂的白酒
来源: 中国酒业新闻网  2015-08-25 17:49 作者:赵丽

  史海钩沉,沧桑几何?

  每一个品牌的成长,都承载着一段悠长的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每一个品牌的背后,都聚集着一群为理想和荣誉而战的志士。

  四特酒,带着灵魂深处的一抹传奇特香,穿越历史,沐风栉雨,气象万千。

  四特人,怀揣着同一份梦想与心中执念,翻越时空,寒来暑往,光彩焕发。

  千百年来,四特酒在悠悠历史长河里奋勇游弋,与中华民族的奋起比肩共进,带着几分民族气节,历经岁月的打磨,谱出一曲生动的灵魂颂歌。

  远古走来,香飘至今

  四特酒,从距今三千多年的远古走来,即使一路风雨、一路泥泞也从未退却,饱经岁月的冲刷与凝练愈加馥郁芬芳、香醇四溢,在几度沉浮、破茧和蜕变之后,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从殷商的兴起到唐宋的繁盛,从明清的精进到当代的崛起,四特酒的酒史像极了一幅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恢弘画卷。

  按下历史回放键,我们可以看到,四特酒的发展史几乎与华夏文明相同步,这也意味着她在奋力酿造着自己的“中国品牌梦”的同时,亦在默默地见证中华民族工业振兴之路。

  夏商时期,居住于赣鄱流域的三苗吴人始酿出最初的一脉四特香醇。随着王公贵族的热情追捧,吴人都城(今江西樟树境内)逐渐被誉为“酒都”。

  历史车轮滚滚前行,在经历了东周诸侯争霸、群雄割据的纷争时局之后,四特酒在历史的更迭中更趋“成熟”,一度成为楚国“国酒”。至汉代,四特酒亦如勇士般冲破贵族阶层,走向民间;而后,又分别结缘道教、诗文等,创下“以酒合药”、“诗酒一体”等诸多佳话轶事,为中华文化锦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发展到唐宋时期,社会经济与文化空前繁荣,四特美酒乘盛世之风愈发香飘四海,美传天下。其“诗酒文化”也随即盛极一时,酿出诸如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陆游“名酒来清江,嫩色如新鹅”等美文佳句。

  与此同时,四特酒的酿造技艺也不断精进,至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将“四特土烧”的酿造技术由江西樟树传播到了全国各地。清朝“娄源隆”酒楼(四特酒公司的前身)使四特酒首次真正实现规模化、规范化酿造生产,个中传奇至今仍为人称道。

  一段佳酿经典背后必定叙写着一个个跌宕起伏的动人故事,一个伟大品牌的酿就必定经过了纷繁复杂的千锤百炼。

  曾经,四特美酒因受贵族追捧而风光无限,也因战火绵延而颠沛流离,也曾因历史浩劫几近烟消云散……又得世纪伟人盛赞而红极一时,后又身陷市场泥淖而萎缩一隅……

  如今,四特酒品牌价值高达88.59亿元,跻身全国白酒品牌价值15强,被誉为“中国酒类十大最具竞争力品牌”。从其规模、经济社会效益、品牌价值和影响力诸方面考量,四特酒已在中华白酒之林撑起一方天空,从独霸一方的江西龙头酒业步入全国知名白酒品牌方阵。

  从远古走入现代,从樟树(中华酒文化发祥地之一)走向全国,四特酒展现了中国绵长深厚的酒文化魅力,奠定了“中国特香型白酒开创者”的历史地位,成为中华酒文化的一个鲜明标识。

  处变不惊,华丽绽放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对于强者而言,困难和逆境是苦口良药,将其吞下并消化,即能如虎添翼。这是自然生存法则,亦是市场存亡关卡。

  一个真正具备战斗力的企业品牌不在于其在顺境的扶摇直上,而在于其身处逆境仍可处变不惊,逆势上扬。

  从明末的湮没到清朝的复苏,从上世纪的“市场风云”到新世纪的“重振旗鼓”,再到今天的振兴崛起,无不述说着四特酒作为中华传统名酒追求卓越、永不言败的精彩片段。一路走来,无论顺逆,“淡定从容”这四个字一直是四特酒发展史的真实写照。

  对于四特酒而言,风雨同艳阳、严寒同暖春一样都是上天赐予的美好礼物。

  明末天灾人祸、内忧外患不绝,百姓生活水深火热,四特酒的有关酿造工艺逐渐支离破碎。另一方面,记录“四特土烧”酿造技艺的《天工开物》等有关书籍也随着那段颠沛流离的时光逐渐隐没在历史烟云中。

  清朝光绪年间,国门渐开,各种新文化思潮涌进,酿酒业等手工业商业逐渐起色。凭借优越的天然地理环境和老一辈酿酒人的苦心坚守,酿酒业在酒都樟树复苏。最后,娄德清经过潜心研究四特酿酒工艺,开设“娄源隆”酒楼,四特酒才终得以复兴。

  新中国成立初期,特别是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四特酒实现前所未有的全面突进,全国各地出现排队抢购的盛大场面。至今,四特“老莲花瓶”在老一辈人心里留有深刻的印象和情愫。

  然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经营体制、机制转换等因素,四特酒一度跌入低谷,企业面临严重的发展危机。2002年,廖昶临危受命,出任江西四特酒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廖昶高瞻远瞩,决心来一场“大刀阔斧的革命”,从内到外进行一次全方位的翻新,通过有效的内部管理升级与产品整顿、外部营销创新与市场管控等一系列的调整与革新,最终带领四特酒再次走上了传奇的崛起之路。

  十几年如一日,四特酒公司保持了跨越式增长的强劲势头,销售收入平均增长率超过25%,累计上缴国家税收几十亿元,公司总资产也逐年增长。

  每遇挫折或市场变化,四特酒总能化险为夷,并在创新与变革中涅槃重生后迎来新的飞跃,这似乎成了四特酒的发展定律。

  近年中国白酒业进入深度调整期,当此关口,有的酒企惊呼“大事不妙”,更有甚者悲观踌躇、被迫“倒戈”。而四特酒却处变不惊,沉着应对,在改革上发力,从营销模式、营销战略、产品结构、市场定位等各方面调整转型,迎来柳暗花明,寒梅盛绽。

  值此酒业“寒冬期”,一些国内知名酒企的销售业绩亦面临节节下滑的窘境,而四特酒却逆势上扬令人瞩目。截至今年1月,2014年度四特酒总体销量保持了10%的正向增长,成为行业调整期内少数销售额没有下滑的白酒企业之一。四特酒异乎寻常的抗风险和自我调控能力,一再突破人们的想象力。

  为理想而聚,为信念而战

  大凡经典传奇背后,都站着一群谱写经典、默默无闻的幕后勇者。

  四特酒,几经沉浮,依然刚强和坚毅;无论荣辱,依然不惊与不屈。这种气魄和胆识源自于世世代代四特人一直坚守的信念:从容与自强。

  在四特酒工作多年的企业文化负责人意味深长地解释道:“这是世代四特人从实践中精心‘酿’出来的智慧结晶与文化精髓。只有从容才能长久远大,只有自强才能生生不息……”

  “着力打造专注专业、创新卓越、基业昶青的酒业领军者”,这是所有四特人坚守的共同愿景,“精酿奉献四方,价值源于特色”这是所有四特人恪守的共同使命……

  历史需传承,文化要锻造。一个品牌的文化是由社会、地域、人文等因素相互交织、长期孵化而得。四特酒从“华夏文明”、“江右文化”、“赣鄱文明”、“红色文化”等诸多颇具特色、纷繁复杂的文化因子中汲取养分,调制成自己的精神底色,形成独有的四特酒文化。而一个成熟品牌的文化内涵又岂能用文字悉数表达?总之,为世人奉上醇香的绝世美酒,是所有四特人最高的理想和目标。

  四特酒以强大的凝聚力吸引来自各方的有志之士,一代又一代四特人为了共同的理想而聚集,为了共同的信念而奋斗。如今四特酒公司已组建了一支实力较为雄厚的人才队伍,其中包括国家级酿酒大师文章来源中国酒业新闻网、国家级白酒评委、省级白酒评委、高级职称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高素质人才,全体员工已近四千人次。

  兢兢业业、温和质朴是四特人的特质,而这种特质正是白酒行业所必备的。正如四特酒所秉持的“求真务实,从容久远”企业哲学,四特人从来重实际、说实话、谋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不急功近利、谋长远发展。虚华对于四特酒来说毫无意义,从其一向主张简约实用的设计风格中可见一斑。

  在四特,人人平等,人人是主人,即便是最底层的员工也可以做领导的事。“精酿奉献四方,价值源于特色”这一企业使命的提出就来自于生产一线的一名普通工人。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未来,四特人将一如既往地承载着“振兴中华名酒”的光荣梦想扬帆远航,驶向彼岸。为此,2009年四特酒斥资15亿投资兴建“科技工业城”,在企业远景蓝图上勾勒出恢弘一笔。

  该项目位于樟树市阁山镇,规划占地面积约2300亩,其一期在2012年7月建成试投产后,四特酒基酒年产量2万吨,成品酒4万吨,预计项目全面竣工投产后,总产量将达10万吨。企业成立至今,四特酒产量从几吨上升到几万吨,昭示着中华传统名酒在传承与创新中拥有源源不绝的前进动力。未来,四特酒“科技工业城”的全面投产将如诗如画地展现出中华名酒的魅力与风姿,推动中国白酒走向世界,香飘寰宇。

  承古创今,世世代代四特人踏着与时代共进的铿锵脚步,精耕细作。从公司组建到特香型标准确立,从慈善基金会成立到科技工业城投产……四特人秉承着“自强不强,厚德载物”的企业精神,肩负着“精酿奉献四方,价值源于特色”的企业使命和“贡献社会,回报人民”的社会使命,一步一步砥砺前行,风雨无阻,只为奉献最纯最真的一脉香醇。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中国酒业新闻网。
编辑:许坤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