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度 > 评论 > 正文
“二锅头”何来“困惑”?
来源: 《华夏酒报》  2009-01-19 08:29 作者:周英杰


  在整个中国酒类行业里,北京的“二锅头”绝对称得上是少数几个妇孺皆知的招牌之一。中国的亿万酒民里面没有喝过“茅台”、“五粮液”的恐怕大有人在,但没有喝过物美价廉的“二锅头”的相信没有几个。凭此完全可以说,“二锅头”是中国酒界最响亮、最具价值的老字号之一,这三个字是千真万确、地地道道的“金字招牌”。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广受消费者欢迎的大众化酒品,据说最近也遭遇到了“困惑”,而且是“集体困惑”。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即“消费者低端认知的困惑”、“集体品牌定位的困文章来源华夏酒报惑”、“走出去但却无利润的困惑”以及“高端化无市场的困惑”(详见《华夏酒报》1月16日第4版)。给人的感觉似乎是这样一个白酒名品正面临着重重危机,倘不加以改变,仍然抱残守缺,将有日暮西山、命尽途穷的危险。


  大名鼎鼎的“二锅头”是否真的如这些人士所言,遭遇到了“集体困惑”呢?仅据常识判断,就知道未免有些言过其实,颇有些杞人忧天的味道。


  实际上,仔细梳理“二锅头”正面临着诸多困境的观点,无非集中在两个方面——


  首先,“二锅头”酒和葡萄酒的“解百纳”、黄酒的“加饭酒”等一样,属于技术品类,不属于品牌的范畴,因此造成了北京那些生产“二锅头”的企业的“品牌定位困惑”,必须“建立个性化品牌形象”。


  这真是似是而非的怪谈!何谓“技术品类”?何谓“个性品牌”?相信这只是专家们在理论文章中应该探讨的题目,绝对不是广大消费者所关心的首要问题。对于绝大部分的消费者而言,决然不会先弄明白这些概念再去按图索骥般地买酒。作为酒民,他们只要知道“二锅头”好喝,价钱公道就可以了。至于“二锅头”到底是“技术品类”还是“个性化品牌”,他们才懒得管呢!“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何必仅仅计较于名词之争呢?


  更有甚者,根据上述这一奇谈怪论的必然逻辑,竟然得出了另一个极为大胆的“江湖郎中式”的“药方”,这就是建议生产“二锅头”的企业“勇敢地舍弃‘二锅头’,回归到个性化品牌的塑造上来。”


  放着好端端的已经誉满华夏的“二锅头”的金字招牌不用,却要建议企业“重打鼓,另开台”地创立什么新的“个性化品牌”,这不明摆着是在鼓动企业“穷折腾”嘛!


  实际上,对于生产“二锅头”的企业来说,创立一个新品牌所面临的风险,要远远大于守住目前“二锅头”招牌所面临的风险,聪明一点的企业是断然不会真地去“勇敢地舍弃”这一含金量巨大的招牌的。这就如同一个智商正常的人,不会为了一桌虚无缥缈的丰盛宴席,而丢掉目前赖以维持生命的残羹冷饭一样。


  “二锅头”遭受诟病的第二个方面是说它的定位低端,并因此妨碍了它向高端市场延伸的步伐,直接造成了该酒品无利润的局面。


  众所周知,“二锅头”酒从价格上说的确很“低端”,但这个低端恐怕也是相对而言的。由此延伸开来的几个重要问题是,难道低端产品就没有市场,就注定没有利润可赚,就非要打破头挤进高端市场里去吗?


  问题想来绝对不是那样简单。其实,一个产品能否从市场上赚到钱,与其是低端、中端还是高端的定位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温州的衣服扣子产业和广东省沿海一些乡镇的圆珠笔芯产业,都是利润只有几分钱乃至几厘钱的低端产业和低端产品,但是,从这里面不也走出了非常赚钱的企业吗?


  酒类商品亦是如此。“二锅头”的确定位在低端,但其物美价廉的属性,决定了他在中国的广大市场上拥有极为众多的拥趸者,这样巨大的市场需求不可能没有赚钱的空间和余地。而诸如“茅台”、“五粮液”等白酒的高端品牌,虽然定位在高端市场,但其在市场上的普及程度绝对赶不上“二锅头”。


  低端产品靠的是“量”;而高端产品卖的是“价”,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盈利模式,哪一个做好了都是有很好的“钱途”的,没有必要“这山望着那山高”,硬要舍弃自己已经在大众心里面形成的定位,做自己不擅长做的事情。


  从某种意义上讲,前期部分“二锅头”企业向高端市场转移的战略并不很成功,除了消费者的思维定势作祟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企业做了自己根本不擅长的事情。


  这就正如那个看见捂着肚子的病西施很美丽便去效法的东施姑娘一样,结果必然就是“东施效颦”,徒留笑柄而已。对此,“二锅头”的生产企业们能不引以为戒乎?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王玉秋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