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度 > 营销 > 正文
把产品卖给明天
来源: 《华夏酒报》  2007-11-26 09:08 作者:石磊
  “以市场为导向”这句话是每个卖酒人都牢记心中的,但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要想真正做到紧跟市场又谈何容易,品牌一年被喝倒几个,卖点转眼间便时过境迁。在这种背景下,有的人选择做一个盲目的市场跟从者,寄希望于从别人炒过的冷饭里寻找到利润,有人选择主动出击,尝试着用不断更新的卖点去吸引眼球,但由于市场的千变万化以及决策上的盲目性,难免有很大一部分投入最终付诸东流。第三种人,他们提出,与其吃力地跟随,为什么不力争做一个市场的引导者?牺牲掉一部分眼前的利益,去争取文章来源华夏酒报未来市场的主动地位,“把产品卖给明天,把希望攥在今天。”
     如何把产品卖给明天?无非是通过两种形式:第一,通过对市场的分析把握,预先判断出将来的市场流行风向,从而提前介入产品的引导推广,取得先人一步的市场地位;第二,通过对消费群体的解读,找到未来的“意见领袖”,针对这一群体进行品牌推广,从而播下人气的种子,取得先入为主的心理优势。
     对比这两条途径,也许前者目前已经被很多商家付诸实施,以河南郑州市场为例,两年多之前,清香回暖成为市场的大气候,受此影响,排头兵老白汾一跃走红,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各种清香品牌相继跟进,在这场回暖大潮中纷纷受益。而随着市场的日趋饱和,又有人提出,中档酱香白酒会是下一阶段的市场主角,于是,茅台醇等产品开始强势铺市。通过给市场作“天气预报”,可以让商家重复地掘到第一桶金。然而抛开“天气预报”的难度不提,再大的“金矿”,也有被掘空的一天,在那之后一切又回到起点,商家又将面临新一轮的角逐,能否找到一种更具可持续性的市场引导方式呢?也许这就是第二条途径的优势所在了。
     实际上,放眼如今的高校,碳酸饮料、功能饮料们早已在这里展开了激烈的眼球争夺战,无论是各种形式的促销活动,还是借赞助学生文艺、体育活动的机会进行推广,都能有效提升品牌在目标人群中的口碑和声誉,他们之所以这么做,很大程度上不正是看准了高校是未来“意见领袖”的密集区域吗?
     酒作为历史传承至今的文化产物,在今天所面临的压力也许是空前的,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消费者在餐桌上有越来越丰富的选择余地,要想有效缓解这种压力,对于潜在消费者的培养就具有未雨绸缪的重大意义。特别是对于大学校园这一特定环境,其未来的潜在消费能力必然会令所有商家心动,但细听当下酒类产品所发出的市场声音,大家似乎更喜欢把注意力紧盯那些主流的消费者,这种思路的好处显而易见,它能带来立竿见影的销售成绩,也能催化更具利润空间的高端产品,但这种模式只能确保今天市场的红火,决定未来输赢的,还要看一个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究竟有多强的生命力。
     河南市场上白酒品牌众多,更替的频率也很快,但有几个品牌总能得到消费者特别的钟情,比如鹿邑大曲,比如睢州粮液,这种超人一等的生命力从哪里来?“从小就对这些品牌耳濡目染,只要听到它们的名字,就觉得有几分酒意了。”喝酒图的不就是这种感觉吗?可见,一个品牌的培养决不仅仅限于终端的促销、宣传,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消费者心中播撒下一种情结,它会慢慢酝酿成熟,最终收到的效果是难以估量的。
     当然,现在的生活方式已与当年大相径庭,播种自然也要讲究新策略,大学校园正是一块值得期待的土壤,同窗好友临别之际的三杯两盏,有可能被牢记一辈子,如果这时候包装盒里放上一个小小的留言卡、一本薄薄的同学录,煽情之余,也为“明天”要卖的酒打开了一扇窗户。
     “把产品卖给明天”,就意味着将今天的潜在消费者作为重要培养对象,这并不是只向他们卖几瓶酒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向他们传输产品文化的精髓,传递品牌的诉求与内涵。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有必要将思路进行调整,商务、高端也许会令他们望而却步,告别青涩、走向成熟、把握年轻这类的主题更可能唤起他们内心的情感共鸣。
     如果对象仅仅是消费能力低下的高校学生,企业对其“轻视”似乎情有可原,但如果对象是未来餐桌上的“意见领袖”,谁又敢对他们轻视呢?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尹贵超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