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1月8日,中央电视台梅地亚中心,秦池以6666万的天价击败众多竞争对手以黑马的惊人之举夺取标王。第二年,秦
文章来源华夏酒报池再接再厉,凭借3.2亿人民币再一次拿下央视标王,一时间整个央视黄金广告时段充斥着山东白酒的气息。“谁是秦池,临朐县在哪?”,一个从未把酒卖出过潍坊的小酒厂凭借一句“永远的绿色,永远的秦池”瞬间红遍大江南北。十几年过去了,秦池当年的辉煌已是过眼云烟,几乎被人忘记。然而,在2007哈尔滨秋季糖酒副食品交易会上,“央视标王”的巨大横幅还是把我们拉回了那个年代。
“知道秦池吧”,“当然,全国哪有不知道秦池的。”一句参展企业与经销商的简单对话,让参展人员的脸上也露出无奈的笑容,心里顿生一种凄凉之感,毕竟他曾经书写了中国酒业历史上的一个传奇。“标王”给了秦池什么?“央视标王”会成为新的卖点吗?诚然,秦池的确是央视标王,而且在两年就创造了一个民族工业的品牌,一个中国酒类名牌,只不过这个“标王”有些不堪回首。想塑造名牌确实需要知名度,然而有知名度的产品并不等于是名牌产品,更不等于利润额。对于一个名牌产品来说,最重要的是在消费者的心中构建美誉度和诚信度,而这两者不是靠广告和宣传口号就可以造出来的。以名取利是“标王时代”的营销逻辑,随着买方市场愈演愈烈,产品竞争已经进化到品牌竞争,“标王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时。对于一个品牌的建设,创造知名度仅仅是完成了塑造品牌的第一阶段,没有终端服务体系的支撑,所谓的名牌也只是一个空中楼阁。
如果说秦池是在为自己正名或是依靠“央视标王”来重塑知名度,那么在提高产品知名度之前,要搞清楚企业为了“造实”还是“造名”。因为 “造实”和“造名”是有对立性的,“造实”是实实在在抓技术、抓管理最终达到产品质量的提高;“造名”实际上是在消费者心中形成消费观念,占领消费者的心理货架,而这个观念要比产品更具有竞争力。企业的资金及其他资源是有限的,把过多的财力和精力用在任何一方面,都会导致另外一方面的资源不足,如果说 “造名”成就了秦池这个巨人,那么他们同时也不愧是“造实”的侏儒。的确,“酒好不怕巷子深”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是有局限性的,我们有必要进行客观和适度的广告宣传,但是从重要性上看,“造实”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动力,而单纯“造名”只能使企业取得暂时的兴旺,否则产品难免“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如果没有优良的产品作为依托,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只能是空穴来风,即便是以后产品质量提高了,也难以重新取得消费者的信任。
再次打出“一代标王”的标语,或许会表明秦池人勇于面对、重塑辉煌的决心,或许会带来质的转变,但是,“标王”不是资本,广告也不是唯一的竞争手段,要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上长盛不衰,归根到底还是要靠产品质量、服务、价格、营销等多种因素,广告称王不等于市场称王,广告明星绝不等于市场明星。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徐菲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