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度 > 市场 > 正文
欲尽满城黄酒香何处是良乡?
来源: 《华夏酒报》  2007-03-19 07:29 作者:谈晓芬
     黄酒的春天已经来到,春风吹拂着进入了2007年。央视的黄金广告时段依然不乏黄酒品牌广告,各级地方媒体上也或多或少能看到黄酒产品的宣传。而在不断巩固长三角这一黄酒产品密集区域的同时,不少品牌开始或者已经成功进驻到国内多个重点城市,甚至如古越龙山已经与茅台一起入选“卡慕”全球免税店。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这是进一步深化黄酒全球化发展的进程,这是众多黄酒人所希望期盼的。但是,如果我们回顾历史,与它的“前世”相比,这一中国最古老的酒种的“今生”是:在这个时代黄酒的发展首先经历的是一场“保卫战”,带着这个时代的烙印重新回归到酒行业的发展大潮中,一步步收复失地,让它逐渐焕发昔日的光彩。从目前的市场分布来看,要想让满城尽是黄酒香并不是一夕就能做到,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从市场的反映来说,只要选择合适的区域,采取合适的策略,全国黄酒飘香就不仅仅是一个梦想。
     长三角铁三角
     2006年黄酒总量突破200万千升,多年来,江浙沪地区消费量占全国总量的70%左右,而长三角地区人口仅为一亿多,10%的人口喝掉70%的黄酒,长三角就无疑成了黄酒消费的“铁三角”地区。不少业内人士以此预测,假设到2015年,江浙沪人均消费黄酒15升,其他地区人均3升,黄酒消费人群占总人口60%(其间中国人口的年自然增长率为0.5%)。那么,到2015年,中国的黄酒市场将达到360万千升,人均黄酒消费将达到2.66升,相当于目前的白酒人均消费水平。如果全国另外的90%的人口都喝黄酒,那么黄酒市场空间就会更大。
     上海,作为全国经济领跑地区,长三角经济核心区域,其黄酒市场已经相对稳定,石库门上海老酒、冠生园和酒、古越龙山、会稽山等知名品牌占据了相当的市场份额,虽然不断有其他区域品牌涌入,但却难以与这些品牌进对抗形成抗力。苏州、无锡、常州等苏南地区是江苏经济较发达地区,不论是生产总值还是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在省内遥遥领先,其黄酒消费量也占全省总量的相当份额。除了沙洲优黄等地产品牌外,浙、沪知名品牌也同样占据着多数份额。在绍兴、宁波等浙江地区,黄酒相较于其他酒种的优势更为明显,浙江知名品牌也始终占据着大部分市场份额。
     从上文的简单列举,我们不难看出,除了固有黄酒饮用习惯外,黄酒消费与当地经济发展有着在一定程度的关联,愈是经济发达地区对黄酒产品的认可度就越高,同时,对品牌的认知度也越高,消费要求也相对较高。相较于其他地区,长三角地区的人均年黄酒消费量已经较大,但是,当地的市场空间依然较大,可开发消费群体也相当可客观。
     黄酒未飘香是否只是“空城计”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强调黄酒要走出去,走向全国,但我们忽略了作为料酒身份的它比作为饮料酒的它在全国消费者心目中的定位更为明确。有数据显示,2005年,200万千升中仅有60万千升是作为饮料酒被消费,其他的70%都是以料酒形式消化,由此看来,黄酒在国内其他区域没有不受重视,仅仅是一出“空城计”。
     寂静的城内并不是没有了解黄酒、喝黄酒的人,而是他们作为隐性群体淹没在人群中。在有欲攻城的企业来看,白酒、啤酒、红酒满城畅饮的市场下没有黄酒的立足之地,是一座没有价值的空城,他们偃旗息鼓草草收兵。他们没有看到在锅碗瓢盆中,精美菜肴里有着黄酒这一能去腥调味的好料。消费者知道料酒也是黄酒,那么也可以知道黄酒是黄酒,是可以和其他酒种一样喝上两杯的,这就是潜在的市场商机,关键是如何扭转黄酒在非重点饮用区域的传统形象。
     黄酒作为中国古老的酒种,在江苏、浙江、上海、山东、福建等地都有较为集中的生产区域,但在这些区域还多是以小作坊式的中小企业为主,上规模的企业数量并不多,这也直接造成了企业产品在当地市场有销路,无法走出去的局面。事实上,在《中国黄酒》一书中提及,从不同区域的黄酒分类来看,除了现在被消费者了解较多的认知的绍兴酒外,还有无锡老廒黄酒、江苏丹阳黄酒、福建连江红曲黄酒、福建红曲黄酒、浙江金华踏饭黄酒、广东珍珠红酒、山东即墨黍米黄酒、辽宁大连黄酒和陕西杏花村黄酒等十大家族。这些传统区域在现如今也存在不同的发展现状,有的在市场竞争中整体上升,但也不少已经渐渐被人们所淡忘。
     市场空间巨大何处是良乡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同样的,好品牌也应当选择适合的市场进行开拓。在黄酒行业行情看涨的时候,全国版图对任何一个企业文章来源华夏酒报来说都是无法完全掌控的,这在其他酒种上也相类似。只有能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版图扩张。现在也有不少业内人士开始关注黄酒的“北漂”与“西进”,甚至是跨过海峡到达台湾消费者的面前。
     在上海冠生园和酒的品牌发展规划中,将上海、苏州为核心,向苏南其他区域、浙江北部扩张,并伺机进入福建市场作为第一阶段;把以江苏、浙江、福建为中心,进入华北、广东以及中西部地区作为第二阶段;把进入东北、西部等地区作为第三阶段发展目标。从它的市场版图开拓规划来看,长三角依然是众品牌竞争的主战场,而其他潜力区域则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
     在北京、天津等环渤海湾地区,黄酒市场逐渐被打开,这一板块也成了黄酒区域开拓的潜力股。它的潜力究竟有多大只有试过才知道。由于地域性因素,在浙江海鲜配黄酒的传统饮用模式转移到了北京、天津等地,以餐饮渠道为突破口,黄酒开始打破原有以南方为主的消费地域限制,向北部市场竞争。和“北漂”族一样,在这里扎根需要付出相当的努力,要克服因水土不服所带来的阵痛。在这里,以二锅头为代表的高度酒是市场主打,度数低上一大截,口感相差甚多的黄酒能否被消费者接受?在《中国黄酒》的序中,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理事长王延才写到了原轻工业部老工程师辛海庭的回忆,“他幼年时,北京黄酒馆众多,饮黄酒的人很多。”但是在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民不聊生,交通阻塞,黄酒消费区域逐渐萎缩到长江三角洲地区。如此看来,环渤海湾地区也有着长期的黄酒饮用习惯,只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习惯渐渐给改变了。
     除了北京、天津之外,成都、重庆等中西部较发达地区也是业内炙手可热的潜力股。不少从长三角过去的消费者在那里看到了不少黄酒产品,且售价也高于江浙沪等地。不少国内知名品牌已经纷纷向这些地区展开了进攻,与此同时,不少中小型企业也将这些外围城市作为曲线救国的阵地,绕过长三角这一品牌密集区进行市场开拓,且收效良好。从经济发展角度相比,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较缓于长三角地区,但是当地的消费能力却并不弱,这也就给了黄酒以发展以契机,尤其是中高端产品的优势更为明显。开拓这些区域应当对市场进行充分了解,不应被暂时的市场反映迷了眼,尽可能地制定详尽的市场操作方案,并进一步加强黄酒文化的推广和宣传力度。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广东、福建等地也是黄酒发展下一步应当着力开拓的区域。经济实力是一方面,当地消费者的集群消费模式也是市场可操作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广东省基本上没有地产白酒品牌,全国各地的品牌产品纷纷进驻,扮演不同的角色,分得相对的利润。同样的,在广东没有知名地产黄酒品牌的情况下,黄酒能否如白酒之势进驻市场是具有相当可操作性的。另外,在台湾省内,原有的绍兴酒一直扮演着地产酒的角色,如果时机成熟,那么黄酒要想进入该市场,想要取得成绩也并不是不可能的设想。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张怡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