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深度 > 评论 > 正文
酒业的瞭望台
来源: 《华夏酒报》  2007-07-18 09:46 作者:王秋芳

       新版《华夏酒报》出版两年了,整体呈现出的是信息面广、内容丰富、各方沟通及时的“权威、专业、公信力”的专业报纸形象。它正为酿酒行业在产、销、研、文化等方面打造瞭望台。
       从《华夏酒报》创刊以来,我一直是它的老读者,业务上多有联系,特别是我在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工作期间,很多果露酒方面的行业信息、活动情况都是通过酒报传送给全国的,使相关企业及有关主管部门及时了解行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趋势,并引起了他们的关注,促使他们支持果露酒的发展。《华夏酒报》极好地发挥了传媒作用,促进了行业的繁荣与发展。
       中国酿酒工业协会果露酒专业委员会(现为果露酒分会)成立于1993年11月。从1984年开始的果露酒评委活动至1993年成立果露酒专业委员会的近20余年间,共召开了多种内容的专业会议30余次,除专门评议鉴定产品质量的主题内容外,还召开了密切联系生产的“白兰地、威士忌、俄得克生产研讨会”、“动植物香源型露酒产品研讨会”、“果露酒行业发展趋势研讨会”等等,特别是果露酒委员会承担了果露酒行业标准的起草工作,在原轻工业部发酵研究所的主持下,完成了标准样品的分析,汇集多种类型产品质量状况,完成了标准起草工作,经论证、批准、直至颁布实施,目前仍在执行中。这些活动贴近生产,能达到解疑生产中问题的效果,所以能受到企业的欢迎,因此大多企业都热衷于行业组织的活动。
       1992年统计的果露酒全国产量66.6万千升,非工业口的产量尚未统计在内,产量不大但高于当年24.6万千升的葡萄酒产量。《华夏酒报》是果露酒行业活动时的特邀代表,每次与会都能抓住行业的热点问题,如实地进行报道,使相关各方能尽快了解行业的动态,很好地发挥了媒体的推波助澜作用,营造社会影响,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
       会议期间,《华夏酒报》的记者除去本职采访任务,还主动协助完成会议中的事务性工作。不论是与会议中的组织领导、会议代表,还是一般临时工作人员,都相处得和谐融洽。每每回忆起,倍感亲切。《华夏酒报》众多记者中,接触最多的是刘世松同志,除去行业活动,也经常碰面,自然加深了了解,有段时间他任《华夏酒报》北京采编部记者并在协会做一些事务性工作,除去文章来源华夏酒报完成报道酒业相关的信息外,还进行了一些协会的资料整理、汇总、写作工作。在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第二届常务理事扩大会议期间,因为他笔头快,出手及时,出色地完成了协会的一些资料整理、文件总结等撰写工作。他的付出,赢得不少同志的好评,更使《华夏酒报》在众多同志、单位中留下了良好的印象。2002年《华夏酒报》机构调整,竞争上岗,刘世松同志竞选成功,担任主编,现在又担任《华夏酒报》总编辑。
       2005年酒报改版,改版后的《华夏酒报》不断改进、充实版面,密切与企业沟通,反馈产销信息,“科技研究版”为行业提供了技术交流平台,酒种、观察与透视版能够深入地论述不同酒种的现状、问题和展望,发挥警示作用。除此,值得重笔提出的是几项创意性的活动:如组织了“17大名酒的17年”有关白酒的大型系列报道。他们组成专业写作班子,长途跋涉,亲赴17个名酒厂实地调查、了解,与企业领导人深入交谈,探讨各名酒的发展历程,以及所经历的产品兴盛与衰落的艰难感受,并对现在白酒存在的热点问题,广泛展开对话,让各企业的老总们畅述个人的观点,发表了不同于一般的见解,这都是最难得的资料。这项追溯历史的17大名白酒的调研活动,不仅是对过去的白酒生产经验教训的总结,还鲜明地叙述对比了维护、发展一个品牌的重要性。《华夏酒报》通过“17大名酒的17年”系列报道,引起了业界的普遍关注。与企业高层对话,虽然是不成会议的讨论会,但却为白酒行业适应新形势,开创新局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2007年中国黄酒国际化高峰论坛”是《华夏酒报》促进黄酒行业发展的一大举措。该会议为黄酒企业营造了一个长远发展、统一思想、交流认识的对话平台,有效推动了企业、学术部门、管理部门间的沟通合作,使黄酒在国内市场有明显转机的条件下,进一步拓宽思路,扩大发展,向国际市场迈进。
     即将召开的“2007年中国葡萄酒经济年会”提出的“差异化”主题,是《华夏酒报》揭示问题、正视现实、研究可持续发展举措的有力证明。这也正是葡萄酒行业应该统一思想,并尽快付诸实施的关键问题,也体现了《华夏酒报》为行业着想的良苦用心。
     除去以上组织的几项大活动外,《华夏酒报》还组织过通讯员培训班,以及正在组织的中国酒业创新联盟,以期开展广泛的政府、专家、企业间的交流,促进行业的繁荣与发展。
     《华夏酒报》发挥沟通、连接、延深的纽带作用,力图做到工、商联手,合力铸造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广阔交流平台,目前,这个初衷已呈现出明显的效果。
     衷心祝愿《华夏酒报》能牢固建设这个酒业的瞭望台,稳步发展、越走越好。
     我退休在家,患有腿疾,行动不便,与外界的接触少了,是及时寄来的《华夏酒报》填补了我对行业多年建立起的感情需求。平时偶有所感,写些文章,酒报必给予关注与支持,成为我一抒心怀的理想园地。负责华北区片的尚宝铎同志时而来访,带来一些行业信息,确实增加了不少生活情趣,在此表示非常感谢。

 

酒报将更加努力

□刘世松


       收到老专家王秋芳的信,我非常激动,杂务缠身,确实是有好久没有见到王老了。
      记得上次见王老是去年9月,在中国酿酒工业协会主办的“中国酒业博览会”期间,我从北京红星股份公司副总经理吴佩海处得知王老80大寿,便与北京的采访记者尚宝铎赶往王老家中探望。
      作为《华夏酒报》的记者,我在北京工作了7年,其中4年是在中国酿酒工业协会驻住的,期间,我得以与王秋芳等老专家、协会领导等请教、学习。各位专家的指点,使我能够更快、更多地了解酒类行业,也使我深深地爱上了这个行业。这些老专家身上,蕴涵着与酒一样的醇厚、执着,他们对酒类行业的挚爱、关切,感染着我,他们毫无保留的指导,对行业的透彻分析,使我能够更深地去看酒类行业。也正是有了像王秋芳等这样一批老专家的辛勤工作,中国酒业才会不断发展、不断传承、不断创新。
      《华夏酒报》作为中国酒类行业惟一的行业性报纸,从成立那天起,就得到了王秋芳等行业专家们的指点、帮助和支持,像秦含章、周恒刚、沈怡方、高月明、高景炎、郭其昌、刘锦林等一批老专家和耿兆林、王延才、马勇、刘员等行业领导,不断地对《华夏酒报》的工作给予指导与帮助,使得《华夏酒报》不断成长,不断适应行业,不断引领行业,不断为行业的发展鼓与呼。《华夏酒报》今天能够得到行业的认可,与老专家们和行业领导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王秋芳老专家的来信,我在酒报内部进行了传阅,大家认为,王老的信对酒报是一种鼓励,但更是一种鞭策。鞭策着酒报的每一位编辑、记者,要更多地关注我国酒类事业的发展,更多地写出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的文章,更多地反映出我国酒业发展中各种成绩与经验。
      今天,我们将王老的来信原文照登,不是自我表扬,而是要告诉我们的读者——酒业的朋友,《华夏酒报》将更加努力,一如既往更好、更多地将酒业信息反映给大家,更加公平、公正、公开地报道酒业发展的人和事,秉持“权威、专业、公信力”的办报宗旨,打造“中国酒业风向标”,并做到王老给我们提出的要求,做“中国酒业的暸望台”。
      同时,我也代表《华夏酒报》的全体员工,衷心地祝愿王秋芳等行业的老专家们,身体健康,心情愉快!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田洪涛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