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市场 > 白酒 > 正文
精益和创新:迎驾生态循环中的极致管理
来源:《华夏酒报》  2016-06-01 10:24 作者:魏琳

李先山的工作看起来有些枯燥。作为迎驾贡酒废水循环中心主任,他每天所面对的都是一些污水处理设备。除了身边不停工作的机器外,常常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好在,他并没有很多时间闲下来。

废水循环中心是迎驾生态酿酒的最后一道关口,酿酒中产生的有机废水和厂区内的生活废水,都会经地下管网流进处理中心的污水收集池,再经过厌氧发酵和好氧发酵等过程,由微生物对废水中的有机物质进行降解,分别产生大量的沼气和污泥。之后还要经过二次去磷处理,最终出来的水会通过在线检测,达标后就可以外排。

通常这些外排水仍然会被回收利用,因为水质很清,也没有异味,可以用来冲洗地面等。

整个污水处理过程都是运用微生物发酵原理,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李先山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统筹监测这些设备是否正常运行。由于微生物不能中断工作,特别是有氧菌,如果停工超过12小时就会死亡,所以废水循环中心是24小时三班倒,李先山每个礼拜只能休息半天。

在这个岗位上做了十几年,虽然有些枯燥,也很辛苦,但李先山清楚它的重要性。迎驾贡酒是酿酒行业最早作出生态酿酒承诺的企业之一,霍山又是国家级生态县,污水处理对环境保护的意义,让李先山在循环往复的工作中一刻也不敢懈怠。

精益管理:把所有资源都用到极致

除了满足生态环保的需要外,迎驾贡酒这套污水处理工艺每年还能产生几百万的经济效益。

李先山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废水循环中心通常每天能产生沼气15000立方,每年大概能产生400万立方,这些沼气都会被送入锅炉房,代替煤作为燃料。将沼气换算成煤,再换算成钱后,所产生的效益除了保证自身运营所需外,每个月还能结余10万块钱。在煤价上涨的时候,效益还会更加明显。

除了沼气外,污水处理中所产生的污泥,经过收集压滤后,也可以拌煤燃烧,每立方污泥拥有2000大卡的发热值,相当于0.29吨煤。

酿酒生产中富余出来的酒糟,也是变废为宝的重要资源。迎驾贡酒股份公司曲酒分公司总经理叶玉琼告诉我们,目前迎驾对酒糟处理几乎实现了最大优化,能够最大程度地产生经济效益。其中一项重要的优化措施,就是对酒糟进行筛选。

经过筛选,酒糟中的水可以输送给污水厂,产生沼气;糠壳可以作为燃料;酒糟中蛋白质含量高的,可以卖给饲料厂作为精饲料;蛋白质含量低的,既可以作为燃料自己使用,也可以作为有机燃料卖给生物发电厂。

因为酒糟中酸度较大,迎驾还会用污水把废弃酒糟再冲洗一遍,对蛋白质含量没有影响,但能让酒糟中的酸融入水中,经过污水厂处理,沼气产量能够扩大一倍。

通过对酿酒废弃物的最大化利用,目前迎驾的吨酒用煤量在全国几乎是最低的,平均每吨酒的燃料耗费只要几百元,这还是在卖给电厂一部分糠壳的情况下。在四川等地,一吨酒的燃料耗费通常会达到1500元~2000元不等,甚至有酒厂用天然气会超过2000元。

针对废弃酒糟利用,叶玉琼正在酝酿一项新工艺,将酒糟烘干工艺改进为晒干,如果能够实现,将能更大程度地节约资源。

他的设想是,利用锅炉蒸汽,对酒糟进行初步烘干,然后找一块场地平整后,借助太阳能晾晒,进一步降低酒糟中的水分含量,这样可以不使用烘干机,减少煤炭消耗,同时对大气也没有排放,更环保,晒出来的酒糟品质也更高。

在叶玉琼看来,所谓生态循环,本质上是一种精益化管理,把一切可利用的资源都利用到极致。除了对酿酒废弃物的最大化利用,迎驾还有很多原创设计都独具匠心,对生态酿酒技艺的提升产生了重要影响。

创新尺度:不能违背工艺和自然

在川外做五粮酿造,迎驾是最早吃螃蟹的。

相较于单粮型酒,五粮型在香味和口感上都更加丰富。早在上世纪90年代,迎驾贡酒就开始探索从单粮型向五粮型的转变。

由于霍山和四川两地气候环境不同,川酒酿造的经验对迎驾来说并不完全适用,迎驾一直在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五粮酿造工艺。

经过十多年的摸索,迎驾将四川五粮工艺与黄淮地区工艺进行结合,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从2005年开始,迎驾酿酒技艺快速提升,工艺逐渐稳定,成为很多同处于黄淮地区酿酒企业学习参考的对象。

在叶玉琼看来,相较于川酒一代代的经验积累,迎驾能在短短十多年形成自己的产品特点,是相当不容易的。之所以能做到,主要是因为思想不保守。在酿酒工艺的改进中,迎驾同样追求极致,运用突破性思维进行创新。

他告诉记者,今年迎驾投入了200万对粮食破碎工艺进行改造。改造前的破碎工艺跟五粮液一样,将五种粮食均匀混到一起用同一个破碎机来破碎。改造之后,大米和糯米会单独输送不进行破碎,高粱、小麦和玉米分别用不同的破碎机处理。玉米是大颗粒的,要求破碎程度与其他粮食不同,小麦最好是挤扁但没有粉末,高粱比较硬,破碎要细但也不能出粉末,通过不同需求分别破碎后,出来的粮食既利于润粮,又利于蒸粮。

还有一项原创设计,关于打糠。通常酒厂买来糠壳装卸后,往车间送时还要用筐来装由人工送,蒸糠时由每个班组单独蒸。迎驾的创新在于,糠壳被卸下过筛后,会被吸入一个高仓,仓头放下来连着一个集中蒸煮罐,糠蒸好后会放在电瓶车上,送到每个班组。整个环节都不需要人工操作,既节省人力,也更卫生,集中蒸煮也节约蒸汽,一年下来仅蒸糠系统就能节约四五百万。

更重要的是,酿酒班组的精力可以集中到做酒上来。随着效率的提升,在吨酒人员工资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工人的工资却大幅度增长。

像这样的原创工艺设计,迎驾还有很多,都是在生产实践中摸索得来。叶玉琼告诉我们,迎驾在酿酒机械的运用上从来都不是盲目的,而是遵循自然和工艺需求,在这个前提下,通过创新提升工艺精准度,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最终寻求到自然、工艺和人最为和谐的相处方式。

生态循环的最终方向是天地人和

一瓶好酒的酿造,除了自然和工艺要求外,还要有良好的公司内部管理和人文环境。相较于酿酒环节的生态循环,人文层面的生态循环同样重要。只有做到天地人和,企业才能生生不息。

迎驾的酿酒工人结构,是被很多困惑于招不到年轻人的同行所羡慕的。从2014年开始,迎驾的招工要求限定在44岁以下,正常以20岁~30岁、文化程度高的优先。之所以能择优录选,主要是因为迎驾为酿酒工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包括对公司内部分配体制改革、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注重培养工人对酿酒事业的专注等。

除了能招进新人,迎驾还能留住老人。在迎驾有很多老工人,为厂里工作了几十年,或者家里几代人都在厂里上班,早已经以厂为家了。

迎驾酒文化博物馆讲解员张炜是一位“酒三代”,她的爷爷、父亲、大伯都在迎驾工作,一家人几乎见证了酒厂全部阶段的发展。今年刚好24岁的张炜,毕业后曾在合肥实习了一段时间,实习结束后就直奔酒厂,成为一名酒文化讲解员。

张炜说,虽然大城市的繁华也很吸引她,但如果二选一,她仍然会选择回到酒厂,因为这里是她的根。另一方面,她也慢慢从工作中找到了乐趣。虽然是年复一年地讲解着同样的内容,但对于来博物馆的客人,每一次解说都是新颖的,所以她乐此不疲。

酒厂里跟张炜差不多年纪的年轻人中,也有很多是在外面实习或工作一段时间后就回到家乡的。他们可能是被招工进来,也可能是受家里人的熏陶而应聘进来。这些不断回归的年轻人,和始终坚守在酒厂里的老工人一起,构成了迎驾贡酒的人文生态。在人文层面的生态循环中,新老交替就这样一代代传承。

编辑:王玉秋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