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配套 > 正文
配套创新,创造典范(1)
来源:  2015-12-21 13:35 作者:

     涵盖酒类瓶盖瓶塞、机械、酒瓶、创意设计、原酒、原辅料、技术防伪、信息服务和包装等领域的生产产业,因其均是为酒类企业生产配套产品,向来被统称为“配套行业”。

      配套绝不意味着配角,在酒类行业发展的历史上,优秀的配套产业为中国酒业的发展作出过重大的贡献。及至当下,随着一批批被评选出的“中国酒业金牌供应商”出现,酒类配套行业更是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光彩。

     目前,随着酒水消费环境发生改变,整个酒类企业被迫做出迅速调整。

   在整个酒业的转型中,配套产业堪称是酒业创新的先锋,他们敢于自我颠覆,主动向外传递着行业积极调整的活力。同时,在破旧立新的格局之下,配套产业还在顺应着酒类行业的发展趋势,在观念和技术方面走在最前面,成为本轮酒业创新中的一股重要力量。

“幕后英雄”走向前台

     随着改革开放,历经千年发展的中国酒业重新焕发生机,拉开了科技进步和品牌竞争的大幕。中国的酒类生产企业更是大显身手,他们搏击市场,赢得无限的风光。在这个舞台上,中国酒类配套产业尽管也一直处在行业“上游”,为酒业的科技创新和产品更新换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却在做着“幕后英雄”,始终处于从属地位。

     即便是配套行业的包装产业,他们往往会成为产品吸引消费者的最直观要素,但酒企在对待它们时,却显得不够重视,还是将之看作酒类的衍生品——要不作为酒类营销的促销品,要不作为采购的稀有礼品等方式到达消费者手中。

     随着本轮行业调整继续,行业开始进入价值回归阶段,配套产业终于有了崭露头角的机会,他们逐渐告别幕后的落寞,走上前台,赢得行业重新评估和定位的良机。

     配套产业相对较小的规模,也使得它获得了一定的转型优势。一般来说,酒类生产企业由于体量大,短时间内在品质和品牌方面实现调整不大可能。而配套企业规模较小,消费者关注也高,转型更加容易。

   随着行业重心从关注渠道转变为关注消费者,配套产业根据环境变化要求,做出了迅速的调整,它们告别陈旧的风格和理念,开始积极创新,以适应产品创新和品牌调整。

     这也使得“幕后英雄”酒类配套产业正式走向舞台前方。从2013年的5月开始,华夏酒报社开始联合全国糖酒会办公室和中国酒类流通协会评选“中国酒业金牌供应商”。

     “中国酒业金牌供应商”评选的要义,是要为中国酒业中的配套产业点亮“金色招牌”。

     时至当下,品牌仍然是影响当前酒类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而未来,随着酒类行业质量水平和质量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消费者对酒类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酒业的质量控制工作不断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对酒类配套企业的科技创新、品牌形象也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此次金牌供应商评选,正是顺应这一趋势。

     随着来自北京、上海、四川、山东、广东、江苏、江西、甘肃等地的上百家配套厂商踊跃报名,在第89届秋季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上,来自全国400多位行业人士,共同见证了中国酒业供应商中瓶类、盒类、辅料、原酒、机械、创意设计和瓶盖瓶塞的10强,另有知名配套企业获得中国金牌供应商钻石奖。最终,共计有44家优秀配套企业成为中国酒业史上的第一批“金牌供应商”,开启了酒业金牌供应商的品牌元年。

     “中国酒业金牌供应商”评选之后,随着充分的传播推广,行业高度赞赏金牌供应商活动,不但树立了优秀的酒类配套企业典型,同时推动配套企业由幕后走向前台,使得配套产业重新回归到酒业主流关注之下。

      随着第一届“中国酒业金牌供应商评选”活动在一片喝彩声文章来源华夏酒报中落下帷幕,第二届金牌供应商评选活动也提上日程。今年,全国糖酒会办公室、中国酒类流通协会、华夏酒报社再次对中国酒类供应商企业进行梳理,评选出了中国酒业金牌供应商的“创新典范”,对酒类配套企业的再一次聚焦。

     10月12日上午,在第91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开幕之后,全国糖酒会办公室、中国酒类流通协会、华夏酒报社再次共同主办的中国酒业“创新典范”评选暨2014第二届中国酒业金牌供应商颁奖礼成功举行。

     颁奖礼之外,主办方还为第二届获得中国酒业金牌供应商的配套企业开辟了独特的2000平米“金牌展区”,现场的参观者可以通过“金牌展区”内的特装展示空间,更加鲜活地了解到获奖企业的产品和荣誉。这是全国糖酒会历史上第一次为优秀供应商企业设立单独的展示区域,也成为本届糖酒会上的一大亮点。

     我们相信,明年、后年及至未来,“中国酒业金牌供应商”还将继续推进,届时,会有更多的优秀酒业金牌供应商出现,他们的不断出现和获奖,将会赢得行业的重视,赢得市场的金牌。




  当我们热衷于探讨酒业价值回归的发展趋势时,配套行业从幕后走向台前,尽情展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发展魄力,——这何尝不是价值回归的一种表现?


     在“金牌效应”的影响下,酒类配套行业势必将成为今年秋季全国糖酒会上的主角之一。当我们热衷于探讨酒业价值回归的发展趋势时,配套行业从幕后走向台前,尽情展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发展魄力,展现其为酒类行业质量进步、文化繁荣所作出的贡献成果,提升酒类配套行业的品牌效应——这何尝不是价值回归的一种表现?

     酒类产品的卓越品质来自于产业链自始至终的每个环节,酒文化的精彩演绎和与时俱进,同样离不开酒类配套行业的灵感创造。

   随着行业理性发展的步伐,酒类配套“金牌时代”的序幕将徐徐拉开。

     中国酒行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文化驱动时代,社会发展彻底改变了消费者的理念和习惯,对于酒类产品,仅靠传统的品质和品牌优势,已不足以支撑长远发展。酒业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使文化生根,深植于市场和消费者当中。

   在这个文化创新进步的旅程中,酒类配套行业担负着十分重大的责任。

     在新一轮调整期内,酒类行业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由单一的产品、品牌、渠道竞争,升级为供应链、价值链上的系统化竞争,对产业上下游优质资源的有效占有和布局,成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2013年中国酒业金牌供应商的评选活动,及其在行业内引发的“金牌效应”,正是对酒业供应链优化的一次有力推动。

价值回归,配套变革

     在中国酒业过往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黄金十年”中,配套产品也成为产品价值的重要表现形式,尤其是酒类包装产业,更是展现出无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在很多白酒消费者心目中,包装就是产品档次的直接体现。

     为了迎合这种心理,在提升产品与品牌人气的同时,从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从消费导向、材料创新、价格提升和差异化营销的角度,呈现五彩缤纷的白酒包装,成为厂商广泛采用的一个重要手段,各种新工艺和新材质被广泛运用。

     在高端白酒量价齐升的几年中,酒类包装被企业用到了极致。随着厂家不断调整产品结构,他们面向市场需求打造出的中高端产品,其包装形式普遍具有高档、复杂、精美的特点,为消费者带来了优美的视觉和心理享受。虽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白酒行业发展的进程,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过度包装。

     随着行业调整的方向走向价值回归之路,对过往的酒类配套行业中存在的“过度包装”现象进行反思,成为行业有识之士讨论的焦点。

     过度包装已经不适合当下酒类消费者的审美。

   根据著名市场调研公司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在2013年《中国白酒消费趋势白皮书》中称,当今消费者更为欣赏“淡雅朴素类”和“时尚品味类”的酒品包装,其次是“自然民俗类”,而过去一直占据白酒形象重要位置的富丽堂皇和历史感强的包装类型,只得到很少一部分消费者的认可。

     值得注意的是,该调查通过对比不同背景的受访者还发现,高收入、高学历的消费群体更加青睐于时尚化的包装品味,这种趋势,正好与白酒消费的未来增长方向相一致。

     在行业人士热议达成的共识下,行业普遍认为,酒类过度包装既给企业增加了沉重负担,又饱受消费者诟病,而随着行业再度向前,酒类过度包装产品必将无人经销。

   摒弃酒类过度包装,使用能够再循环利用、重复利用的绿色包装成为行业的主流,加大环保、可回收利用、可再生及易于降解的包装材料的使用,注重创意、设计,让包装贴近品牌内涵,展现独特品牌个性,将会是酒类包装未来的方向。

     不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过度包装不可能一时之间快速消失。这个过程需要政府的引领监督,消费者正确消费理念的觉醒,同时也需要行业领军企业的带动及媒体的大力宣传。

     除了包装产业之外,整个酒类配套产业都在进行积极变革。不但包装产业在积极适应现代消费者的审美取向,生产设备和原料也在突出安全品质、健康品质的特点,文化创意更是创新,符合时代精神和时尚品位,这在当前都取得了一定成效。

     我们相信,真正能够改变酒业未来的创新,必然是整个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共同进步,以市场为导向,以品质为核心,以文化为主旨,以社会发展趋势作为酒业创新的根本依据,而供应商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过度包装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危害社会利益,这与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方向相背离,包装“瘦身”运动将会更大范围地持续进行下去。


     市场上过度包装的现象依然十分猖獗,特别是在节假日,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各色商品,从烟酒、茶叶、高档食品,到最普通的元宵、鸡蛋、水果蔬菜等,外包装一个比一个漂亮,绸缎衬里、描金绘彩,炫人眼目。

     为了遏制过度包装,2013年2月1日起,我国第一部专门限制商品过度包装和促进商品包装物减量的地方性法规——《上海市商品包装物减量若干规定》正式实施。

     该法规不仅从生产环节遏制过度包装,还首度将销售环节纳入了监管范畴。

     过度包装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危害社会利益,这与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方向相背离,包装“瘦身”运动将会更大范围地持续进行下去。

[1] [2]

编辑:闫秀梅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