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监管 > 正文
酒类质量安全应是一项“国家工程”
来源: 《华夏酒报》  2011-07-22 09:20 作者:吕俊岐

     《关于进一步加强酒类质量安全工作的通知》强调,加快酒类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做到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真伪可辨别、责任可追究。有业内专家指出,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发出的这一《通知》,堪称近十年来,针对加强酒类质量安全工作,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最详尽、最系统、最严格的版本,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酒类质量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考虑。


  而《通知》对有关酒类食品行业的原料、辅料乃至包装材料和生产、流通、消费环节以及检测、监管、法规、标准制定、舆论监督等相关配套环节、职能部门,均作了比较全面的考虑、部署。


    类质量安全工作并非高枕无忧


     酒类质量安全工作是否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显然不是。因为,《通知》只是对加强酒类质量安全工作做了规定和部署。具体工作显然需要方方面面、各个部门紧抓实干。当然,这还不够。国家加强酒类食品质量安全工作,已不是新近的事情。


  多年来,为此出台的相关规定其实也不少,但直到今天,有关酒类食品的质量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并多次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对此,有业内专家指出,我国的酒类食品质量安全,必须作为一项“国家工程”,系统、科学打造,严格落实。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确保民众的消费安全,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应有的保障。


     酒类产品从生产到流通、再到消费,包含了一系列较为复杂的环节。归属于大食品行业的酒类产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健康安全密切相关。有业内研究者呼吁,为确保酒类质量安全,应该在可能影响到酒类质量安全的供应、生产、流通、消费等所有环节上,积极打造酒类全产业链的质量安全系统工程。酒类食品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环节本来就比较复杂,如果考虑其上下游全产业链的话,牵扯的范围较广、环节较多,但要确保酒类质量安全,则必须一个环节、一个层面都不能松懈。


    生产和流通关系重大


     一般认为,影响酒类产品质量安全最主要的两个环节,当属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


  具体来讲,就是酒类生产企业如何强化生产过程管理,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性能达标、安全;而流通商包括各级、各层面的酒类经销商、物流商,则要面对如何在从酒产品离开酒厂仓库到销售到消费者手中的经营过程中,确保所经营的酒类产品的质量性、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相比较而言,生产环节更容易实现规范操作。毕竟,有一定规模、品牌知名度的酒类生产企业,基本上都具备了确保产品合格质量指标要求的生产、工艺、设备、厂房、管理等基本要素,产品的档次有高有低,但厂家不会人为地采取不良手段而造成产品质量的问题。


  这些费了很大的资金和心血,建立起了一定规模的现代厂房和培育了一定名气的品牌,不可能为了短期利益而去牺牲产品的质量。从这一点上讲,质量是他们的生命,并不过分。况且,还有卫生、质检等相关的政府部门的监管。正常情况下,政府执法部门也比较容易对这样的生产企业进行监管。


     当然,生产环节也不可能是钢板一块,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是一些不规范的小企业及非法“地下小作坊”。应当承认,在我国几万家酒类生产企业大军中,小企业还占有相当的比例。由于历史原因,在短期内,不可能完全杜绝中小企业在酒类生产环节出现的产品质量问题,需要行业、企业加强自律,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管理保障体系。


     相比生产环节,酒类流通环节上的产品质量安全的保障,或许有更多的操作难度。其中有两个层面的问题:“移花接木”和“瞒天过海”。


     移花接木,损害名品利益


     所谓“移花接木”,主要是指在酒类流通过程中,一些不良流通商担当了假冒制作参与者和流通者的“双重角色”。


  这似乎是一个新名词,这些奸商虽不贩卖伪劣酒品,但却热衷于参与到“制假贩假”的不法行为来,因为此举“风险”较小而“获利”不菲。他们利用一些低档酒品,“变身”仿冒成高档酒品,


  通过他们已经建立的流通渠道,销售到目标客户甚至广大消费者手中,结果是大发不义之财,却严重伤害了“被假冒”的优秀品牌企业的利益。


     瞒天过海,危害消费者健康


     而“瞒天过海”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更直接,也更严重。少数不法奸商利益熏心,丧心病狂,制造、售卖严重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伪劣质量的酒品,给消费者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虽然,为了利益让不法奸商铤而走险,但政府相关的监管、执法部门,应当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水平,通过“打防结合”,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杜绝此类危害消费者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的事件发生。因此,对酒类流通环节上的产品质量安全的保障,更要重视,并加大执法力度,实施“打防结合”。作为大多数的酒类流通商,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秉承职业道德规范,强化社会责任感的过程中,显然会为构筑我国的酒类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


  如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的《酒类流通随附单》溯源制度,科学、积极地推进随附单制度,已成为有效防止假冒伪劣酒进入流通领域的手段之一。《随附单》制度是构建酒类市场安全体系的重要手段,必须充分认识其重要作用。

 


    完善酒类全产业链的质量安全


     除了生产、流通环节成为影响酒类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外,从酒类全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上看,原辅材料、包装材料及包装设备等配套生产环节元素,甚至原产地域环境及消费过程中一些影响安全消费的因素等问题,都或多或少地对酒类产品质量安全系统产生影响。


     随着人们对酒类食品质量安全要求的日益提高,酒类生产企业以及酒类配套企业自身,对包装材料及包装设备的质量安全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之更环保、更符合现代食品卫生要求,更能满足酒厂产品的高质量性能安全要求。


     “公司的压滤机、蒸饭机直接应用于黄酒等酒类食品行业的生产,因此,公司非常重视‘强力’设备产品的有关食品质量卫生性能指标,确保为广大黄酒厂提供能全面保证用户产品高水平的质量安全要求的设备,与广大黄酒厂用户实现了共赢发展。”国内压滤机行业著名龙头企业徐州强力过滤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刚向《华夏酒报》记者表示。


     而对此有同种发展理念的山东安丘市鼎正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若尘认为,确保酒类产品的质量安全,酒类配套企业与酿酒企业有着共同的责任使命。据悉,该公司采用先进性能的白酒灌装线,充分考虑白酒厂用户,近年来十分畅销,有力助推“鼎正”成功打造了国内白酒灌装行业第一品牌。


     同样,对于酒业原辅材料、原产地域环境及消费过程中一些影响安全消费的因素等问题,近年来,在有关酒类质量安全系统工程打造上,也越来越得到了行业的重视。


  今天,不少知名酿酒企业对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原料及需添加的辅料,都制定了更高的质量指标要求,“环保化”、“有机化”、“有机酿造”十分流行,以“浓香鼻祖”泸州老窖为代表的著名酒企,更是在建设一流的有机高粱基地和积极倡导“有机酿造”的注重酒类质量安全大潮中,走在了前头。


     当然,原辅材料的质量性能指标,与产地的生态环境也有重要的关系。因而,近年来,许多知名酿酒产区及原辅材料产地,都开始注意打造生态型产区,显示了企业及政府对打造酒类质量安全工程的重视。另外,酒类产品在从流通到消费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影响安全消费的问题。譬如,有关部门和经营者要严格落实国家有关法律、规定,防止夸大有关宣传和产生误导,积极培育理性、科学、健康饮酒氛围,提高消费者鉴别优劣酒品的能力,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等。


     酒类质量安全,需要产、供、销、消四个层面的鼎力合作,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全力保驾护航,还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理解支持。因为,这是一个关系到千万家企业快速发展、亿万消费者健康安全乃至构建和谐社会的文章来源华夏酒报战略问题。有业内专家认为,应该有战略眼光,系统打造酒类食品质量安全成为“国家工程”。


  转载此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华夏酒报》。
要了解更全面酒业新闻,请订阅《华夏酒报》,邮发代号23-189 全国邮局(所)均可订阅。
编辑:苗倩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