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监管 > 正文
砸碎假啤酒生态链条需“道高一丈”
来源: 华商报  2007-10-28 11:47 作者:毕诗成

     在“假啤酒”事件持续了几天之后,一位业内人士的爆料,让我们得以了解到更多的内幕。

  按照爆料人的说法,这些让我们瞠目结舌的造假行为,至少在2003年就已经出现,今时今日,更是表现出两个突出的特点:造假者比我们想象的更狡猾;假酒的生态链条比我们想象的更牢固。

  先说
狡猾。如今的造假者早就走过了“有胆子没脑子”的阶段,已经不是简单的“要钱不要命”的亡命之徒——— 为了赚钱,人家不惜冷静地坐下来,刻苦研究《刑法》,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空子”:他们不再是生产出一大批产品放在那里统一销售,而是下订单开工,每次都保持了“恰到好处”的数量,公安立案不够格,行政罚款不害怕;而采取流水作业、配送单线联系这些现代管理手段,更是大大降低了被“一窝端”的风险。

  再说假酒的生态链条。虽说目前查到的假酒数量不算太多,但从那么多消费者以受害人身份出来叫苦来看,从随便查到一个小作坊就是上万瓶假酒来看,造假行动显然已经形成规模,甚至结成了牢靠的网络。生产假酒的人利欲熏心可以想象,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一些KTV的经营者为了多赚钱,主动到市场上“找”假酒,甚至将酒瓶打包提供给造假者。作为被侵害到权益的酒厂,在娱乐场所“你来打假我就清场退你货”的“要挟”面前,往往也只能忍气吞声,睁只眼闭只眼……

  于是乎,从民房出租,对每天装酒运酒的人不闻不问,得到每月几十块上百块的房租,到跑到作坊“打工”装酒赚手工费的;从进进出出运送,到积极开拓销售渠道、建立销售网点的;从一些KTV知假卖假,到一些厂家为了现有市场而消极对待的……攀附在同一个链条上的人,想法各异,却并不影响他们成为实际上的“合谋者”。最后买单做“冤大头”的,只能是可怜的消费者。

  “链条+狡猾”,让“假啤酒”的监管面临了更多的困难。再加上不排除个别执法者与造假行为产生了“说不清道不明”的关联,以至于很多查抄行动,被查者都能提前“闻风而动”,采取应对措施。这让人格外忧虑:对假酒的查抄会不会步此前多起“假药案”的后尘:一个作坊案发,各地开始行动,在“风声紧”的时候,造假的关门、运假的停轮、卖假的换酒……几乎毫发无损。风声过后,来个外甥打灯——— 照旧(舅)。

  坦率地讲,现在造假啤酒实在过于容易了,使得这已经成为全国性的问题:随便上网查阅一下,沈阳、北京、天津、济南……多个城市都发生过这样的案例,有的制假分子竟然在鸡鸭圈中造假——— 简直恶心到了极点。专业人士告诉大家,可以通过望、闻、尝来鉴别啤酒的优劣,通过检验瓶盖是否有划痕来确定真假。办法不错,但花了几十块钱买瓶酒还要如此望闻问切,“火眼金睛”的要求对消费者未免有些过分。

  狡猾考验的是执法者的监管智慧;利益盘结考验的是打破目前均衡造假生态的力量杠杆。虽然目前来看,各地没有很好的能够一劳永逸的制度性措施,但在造假者“魔高一尺”的时候,打假者需要探索“道高一丈”的杠杆——— 规范房屋租赁管理、规范酒瓶子回收机制,这些办法虽然离目前的乱局“远”了点,却不失为涤荡造假土壤的治本之策。更重要的是,如何做好对KTV和夜总会这些特殊场所的管理;如何纯洁监管者自身的队伍,割断他们与造假行为的联系;如何通过常规的监察,摆脱“运动式”执法先天不足的弊端———这些并非不可作为。

  造假者已经“升级换代”了,更狡猾也盘结得更加紧密,打假者如何实现自己的技能 “升级”呢?

编辑:张勇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