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科技 > 白酒 > 正文
淮派中温大曲传统工艺浅析(1)
来源:  2015-12-21 10:53 作者:
  近几年,笔者去了不少黄淮地区的酒厂参观学习。在他们的制曲车间,已很难再看到按照淮派传统工艺制作的中温大曲。问其原由,年长者说传统工艺操作起来麻烦,年轻者说工艺不熟,不会操作。究其原因,能简则简,操作者省事惜力,工艺管理不善是其根本原因,实乃令人感慨。

  本文,就笔者多年对淮派中温大曲传统工艺的实践和心得,粗浅地谈一谈对传统工艺独特性的理解和认识,有意与同仁一起,将淮派中温大曲发扬光大。

  一、传统工艺简介

  淮派中温曲传统操作工艺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在原料的使用上和在培菌操作工艺上都有其独到之处,在生产中强调人曲合一,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培养季节的选择,成品曲讲究外观“一块玉”,打开曲块断面,强调“两圈一心”,是我国众多酒曲中的一只奇葩。

  二、多粮制曲,用料讲究互补,营养搭配

  多粮制曲选用当地产小麦、大麦和豌豆等,按一定比例混用,这是淮派中温大曲的独有特色,也是与四川中温大曲本质不同的地方。四川派讲究多粮酿酒,而淮派则强调多粮制曲。其实,二者在酿酒的目的(提高特征性复杂香味物质微量成分的含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淮河流域属于内陆季风性气候,偏干燥,阳光充足,所产大麦、小麦和豌豆淀粉、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能很好地满足微生物在生长阶段的碳源、氮源等营养元素的需要,是非常理想的制曲原料。制曲原料须合理搭配,营养均衡互补。在踩曲操作时,由于大麦皮的松散性和豌豆粉的黏性互克,因此,新制成块曲组织结构须黏散得当,松紧自如,能很好地适应当地气候条件,致密而又通透,易于曲块培菌操作。

  淮派中温大曲具有代表性的有古井、洋河、口子,历史上,这三家的中温大曲用料种类是一样的,只是在原料的比例上有区别:古井中温曲是小麦、大麦和豌豆各占70%、20%、10%;口子中温曲是小麦、大麦、豌豆各占60%、30%、10%;洋河中温曲是小麦、大麦和豌豆各占50%、40%、10%。

  从用料及其比例上看,三家大同小异,但其原理都一样:营养丰富,原料间优势互补,给酒带来特殊的风味。此亦是淮派浓香型大曲酒在感官评语上,强调香气中要放香幽雅自然、酒体绵柔适口的根本原因。

  在生产用料的搭配上以小麦为主,配以一定比例的大麦和豌豆。其中,豌豆的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用来提高用料蛋白质的总含量,增加曲香和酒体的浓厚感,为入池发酵生香提供丰富的前驱物质,但豌豆粉碎和成面后,黏度大,导致曲块黏度大,不透气,虽有利于细菌的厌氧发酵,但不利于踩曲操作和后天的入房好气糖化霉菌的生长。因此,要在生产上采取限制豌豆的用量,同时加入一定比例的本地产大麦,利用大麦皮壳多的特点来调整曲块黏松度,使二者巧妙互补。

  另外,大麦、豌豆过去属于杂粮,价格低,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可谓一举数得。

  三、制曲强调季节

  一年四季中,首推“伏曲”最好,因此,应尽量避免冬天制曲。夏季温度高,湿度大,环境中微生物生长旺盛,对制曲十分有利。其实,伏天制曲的主要目的是易于提高制曲的最高温度。淮派制曲在培菌中火阶段,最高温度达59℃,接近60℃,时间维持6天~8天,以提高曲子的香味。目前,国内酒企纷纷提高制曲温度,效仿高温大曲,以提高制酒质量。其实,我们淮派制曲传统工艺历来强调提高制曲温度,属于中高温大曲,历经数百年,至今仍可为其他曲种提供借鉴意义,难能可贵。

  四、曲块形状独特

  淮派大曲的外型尺寸相对川曲小且厚(22~27×15~20×5~7cm),块曲拿在一只手中可以随意翻转,有利于在翻曲操作中块曲的位置调整和摆放,厚度则与高温大曲相似,利于高温发酵生香。川曲及其他的块曲形状普遍大且薄,翻曲时一般要用双手翻动,这导致两者在生产工艺方面和翻曲操作方式上区别很大,小且厚的特点是由淮派复杂的翻曲工艺决定的,适应翻曲时曲块位置的调换和曲堆垒放形式的复杂变化。

[1] [2] [3]

编辑:张怡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