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业新闻网

华夏酒报官方网站

官方
微信
官方
微博
首页 > 领秀 > 正文
林仁华:一生醉心酿酒香
来源:《华夏酒报》  2021-12-23 10:39 作者:王立娟

千年酒香,沉醉绍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古越龙山有这么一批人,他们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进名大学,而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他们成为顶级技工,成为绍兴黄酒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在浙江古越龙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古越龙山酒厂就有这样一面鲜艳的旗帜,他就是高级酿酒师、机黄车间主任林仁华。

心系黄酒,扎根车间献青春

林仁华一家三代从事酿酒事业。父亲林友根、大爹林和尚都是绍兴酒厂的酿酒工,兄长林加华在酒厂做勾兑工、开耙工,儿子林奇在销售公司工作。闻着酒香长大的林仁华,对绍兴黄酒有着独特的热爱。1975年,18岁的他来到绍兴酒厂,扎根车间学习酿酒技术,这一干就是41年。期间他主耙黄酒40余万千升,成为黄酒酿造第一批高级技师。“做好工作,就要坚持一个恒字,我几十年如一日,每夜守在车间,不‘呆’是做不到的。”酿酒是一项修行,林仁华用实际行动证明着,必须要心无旁骛、聚精会神,必须要追求极致、专业专注,用一生真情酿得这滴醇香。

传统的黄酒酿造技术,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也难得有“四两拨千斤”的创新,很多时候凭的是经验,而经验的积累就是建立在不断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在这个过程中,林仁华走过了一条勤奋好学、自学成才的不寻常之路。“十样会不如三样好,三样好不如一样精。”初入酒厂时林仁华就下定决心,不仅要干一行爱一行,更要干一行精一行。他吃住在车间,一心扑在工作上,认真学习酿酒的每一个环节。从7月份割辣蓼草开始,制作酒药、草包曲,到摊饭大饭生产,直至春场的榨酒勾兑煎酒、包坛口、糊泥头。他虚心向老师傅们请教,从每一道工序学起。一丝不苟,踏实恳干,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他每一道工序都做得很出色,很快成为一名经验丰富的高级酿酒技师。

梅花香自苦寒来,林仁华通过不断钻研,掌握了精湛的酿酒技术,出色的工作表现和负责的态度得到了领导的一致好评。先后荣获绍兴市高技能人才突出贡献奖,市国资委优秀共产党员,黄酒集团优秀共产党员及劳动模范等若干奖项。他参与过五个万吨级机械化黄酒车间的筹建工作,主要负责工艺、工艺线路及机械设备的选型、安装、定位,解决了其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使项目都能顺利投产。他所主耙的黄酒受到销售公司及消费者的一致好评,在公司每年的冬酿生产总结评比中名列前茅。

精于业务,做行业的排头兵

古越龙山酒厂机黄车间组建于1994年,作为浙江古越龙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一个骨干车间,承担着年产2万千升机械化黄酒酿造生产任务。该车间由浸米工段、蒸饭工段、制曲工段、前后酵工段、压榨工段、煎酒工段、空压冷冻工段等组成。控制室除了可以控制发酵工段的工作,同时还能监控浸米,蒸饭、加曲,空压、冷冻等工段的工作状态及工艺数据,并能及时提醒各个工段对工艺技术数据的修正。这是目前黄酒行业最先进的一条原酒生产流水线,并被作为工业旅游景点接待全国各地参观者。当公司把这个车间交给林仁华管理时,他二话没说,勇挑重担。他带领130多名职工,坚持以生产经营为中心,大力加强内部管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做到安全生产、环保生产,圆满完成公司下达的生产任务,多次评为公司及厂级先进集体,为黄酒集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黄酒酿造是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为保证生产顺利开展,林仁华从实际出发,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做到岗岗有规范,事事有人管,项项有标准,人人有专责。他严把原料关,对每一批次原料都做到严格检验及记录,以识别原料好坏及方便今后追溯。对于不合格原料,严格按公司制度予以退货,真正将质量做到从源头抓起。另外,积极与相关部门配合,按生产进度及时采购大坛、焦糖色、荷叶等原辅料,并严格保管和使用,以减少在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及损耗,千方百计降低生产成本。为了使机械化黄酒的感官口味接近传统手工黄酒,林仁华不断试验配方、勾兑、感官评定,通过比较得出最佳方案,确保了机械化黄酒的品质和口感。

原酒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质量信誉。为保证产品质量,林仁华对生产过程全程监控、综合协调,不但使半成品合格率达100%,且各项指标均符合质检要求。“做酒也没什么秘诀可言,就是创造最好的可控环境进行酿造发酵。必须盯紧每一道工艺流程,预防发生不符合规程的每一个突发事件。”有人请教他做酒秘诀,林仁华说得轻描淡写,但成绩背后是超出常人的付出和努力。为了保证酿造的原酒安全、优质、放心,林仁华每天盯靠在车间,一个个岗位去查看,一个个流程去把关,对每一项化验结果数据都亲自审核。

生产旺季,他基本上几个月都吃住在工厂一线生产岗位上。“如果林主任有计步器的话,他每天都要走上十万多的步数。这个劳动强度我们年轻人都吃不消。”车间职工王世豪提起林仁华,有些动情甚至激动。林仁华以身作则、亲历亲为的敬业态度和精神,感染和带动着整个车间的员工。这支队伍爱岗敬业、踏实奉献,不浮不怠、铸造价值,为公司做强做大快速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林仁华工作之余积极投身于一些科研项目的研发,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2013年1月,《一种减少生饭的卧式蒸饭机》荣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他撰写的论文《用纯块曲酿制机械化黄酒确保绍兴酒风格》入选古越龙山论文集;《酒用酸性蛋白酶在黄酒发酵中的小试》被中国黄酒杂志刊登。在钻研业务的同时,他还千方百计想办法,找窍门,在技术革新、节能降耗上进行小改小革,解决生产中的难题,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如前酵冷却水的回用,充分提高了水的利用率,节约了成本;生麦块曲采用机械化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手工牌印改用喷墨牌印、手工称酒改电子磅称酒,提高了准确率。2013年,该车间“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酿造生产过程监控平台”荣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

乐于奉献,做企业的主人翁

夜幕悄悄降临了,美丽的古城送走了繁华喧闹、车水马龙,袍江开发区显得那么的静谧。一身蓝色工装,一双绿色胶皮鞋,一辆有点破旧的电瓶车悄悄驶出了古越龙山酒厂,这人正是刚刚下班浑身疲惫的林仁华。夜色漆黑,只有道路两旁那一盏盏点亮着的路灯,稍稍给夜归的他带来一丝丝回家的温馨暖意。

每天早上六点来到车间开始忙碌,直到晚上十点多回家,这样的作息已经持续四十多个年头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林仁华的工装穿破了一身又一身,他的头发也由乌黑到两鬓染霜,他的皱纹更是不知不觉爬满脸颊。但惟一不变的,是他以厂为家,无悔付出的敬业精神。在林仁华的身上,大家看到了他对酿酒行业的自我尊重、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也有对卓越的理解和渴求。他更是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这腔热爱进行传承和发扬。热衷培养工人学技术,通过现场讲解、手把手的指导等方式,把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在实践中得来的经验,无私地传授给新员工。

林仁华培养了一大批中、高级技工,使他们成为公司黄酒酿造的技术骨干。他对待员工如家人,哪位员工家里有事,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到,送上温暖和关心。去年机黄车间一位员工患上重病,林仁华多次到他家中了解病情,嘘寒问暖。这位职工康复返岗后,林仁华给他调换劳动强度小的工作岗位,视身体情况及时安排轮休。员工和家人非常感动,买了东西来看他,他果断拒绝,并且又自费买了牛奶和水果送给他们。

面对家庭和事业,林仁华总是选择后者,他几乎没有好好休过一个双休日,没过上一个热闹的团圆年。有一年,车间生产任务特别繁重,为了完成生产任务,他坚守在车间,与职工一起,加班加点连轴运转。当时正值酷夏,天气炎热,超负荷工作,林仁华累病了。

医生叮嘱他好好休息几天,但从不请假的他一心惦记着车间的生产,打完掉瓶后就马上赶回车间投入工作。豆大的汗滴下来,顾不上擦,他忍着病痛坚持着……接近退休之年的林仁华经常说,“再辛苦的岗位总得有人干才行,你不奉献,我不奉献,谁来奉献?”是啊,有哪个人不想在温暖的家中休息,跟家人们享受一下天伦之乐。但是你不干我不干,企业生产谁来干?“舍小家、顾大家”,把古越龙山公司的集体利益永远放在第一位!正是凭着如磐的信念,林仁华处处展现了一名古越龙山黄酒人的优秀品质,也是古越龙山最宝贵的财富。

如今,工业化、高科技、“互联网+”取代了小作坊,但“手艺人”的内涵和精神不会变。能够在风雨中岿然不动的,或者风雨过后看到彩虹的,永远是像林仁华一样坚持、坚定、坚守“工匠精神”的人们。

编辑:闫秀梅
相关新闻
  • 暂无数据。。。
总排行
月排行

—— 融媒体矩阵 ——